探索生活本源
传递多元价值

探寻国色之美:中国传统色彩文化盛宴启幕

本文围绕“国色:中国传统色彩中的文化现象”展览展开,介绍了展览的基本情况,包括主办单位、开展时间等,重点阐述了中国传统色彩的内涵,如中华五色系统、正色与间色等,还提及展览中的部分展品,揭示了“国色”所代表的中国人的精神色彩。

瞧,这便是那独具特色的五方正色展柜,仿佛在静静诉说着中国传统色彩的故事。

南通博物苑藏清光绪粉彩“秋操纪念”荷花形吸杯,造型精美,令人眼前一亮。

色彩,宛如一首无声的诗篇,是中国人感知世界的独特密码。从遥远的新石器时期,先民们便开始了对色彩的探索与利用。他们在粗糙的陶器上涂抹色彩,开启了中国传统色彩文化的先河。而后,水墨丹青绘就了一幅幅青绿山水,墨分五色展现出独特的韵味,民间织锦彰施五彩,将色彩的魅力发挥到极致。中国的传统色彩,不仅仅是一场视觉的盛宴,更是一部凝结着哲学、科学与美学的文明史书。2025年1月25日,一场关于中国传统色彩的文化盛宴——“国色:中国传统色彩中的文化现象”展览在杭州市临平博物馆盛大开展。此次展览由杭州市临平博物馆、南京博物院、天津博物馆联合主办,百余件组展品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星辰,在三个单元——“家国重色”“彰施五彩”“中国特色”中,为观众讲述着中国传统色彩的深厚文化内涵。走进展厅,位于“C位”的中华五色成为了此次展览传播的核心。中国色彩的精髓在于其独特的五色系统,这其中蕴含着五行相生相克、循环往复的深刻概念。青、赤、黄、白、黑,这五种颜色不仅仅是简单的视觉呈现,更是中国人自古以来天、地、人三者和谐统一的生动映射。“家国重色”单元以新石器时期的文物组合为开端,带领观众穿越时空,感受先民对色彩的探索与利用。良渚文化的红陶、灰陶、黑陶,龙山文化的白陶,这些古朴的器物让我们体会到远古先民对于“物”的创造和就地取材的朴素力量。马家窑文化圆圈网纹彩陶壶,器身以红、黑颜料绘就漩涡纹,纹饰简练而富有韵味,体现了马家窑先民们对色彩的熟练运用。良渚文化玉架山遗址出土的漆把石钺,殷红的漆把历经漫长时光的浸润,依然保存完好,附着在石钺上,与玉石器沁色的样貌相得益彰,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古老的故事。中国人对于色彩的追求是多元的,既享受单色的平静纯粹,也迷恋杂色相间的缤纷绚丽。在中国传统色彩理论中,间色指由两种正色混合而成的颜色。虽然间色不像正色那样拥有直接对应的五行元素和社会地位,但它们同样扮演着重要角色,丰富了色彩的表现力和张力。与五正色相对,存在着五间色。绿色,由青色与黄色混合而成,在宋代以后,随着茶文化的兴起,它成为了文人雅士喜爱的颜色,象征着清新与自然。紫色,通常通过赤色与青色混合获得,因其原料稀有珍贵,被视为尊贵、神秘的颜色,备受人们喜爱。碧色,是一种浅蓝色,由青色与白色混合形成,常常用来形容清澈的水或天空,给人一种宁静、悠远的感觉。这里所说的红色并非简单的正红色,而是通过赤色与白色混合形成、色相上呈粉红色或其他淡色调的红色,显得柔和而温馨。骝黄色或称流黄,是黄色与黑色混合而成的一种暗黄色,可以看作是黄黑两者间的过渡色,独具特色。在展览的第三单元,还展出了文徵明的竹子图卷。画家用笔写竹,笔势锋利爽劲,浓淡有别,层次分明,将竹子的神韵展现得淋漓尽致,让观众在欣赏色彩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魅力。所谓“国色”,就是我们中国人的精神色彩,它在翰墨丹青、器物烧造、锦绣编织中得到了具体的呈现,深深植根于传统社会以及日常生活之中,成为了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通过介绍“国色:中国传统色彩中的文化现象”展览,详细阐述了中国传统色彩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从展览的展品到色彩理论中的正色与间色,都展现了中国传统色彩所蕴含的哲学、科学与美学。“国色”不仅是视觉的体现,更是中国人精神世界的映射,它深深融入了我们的传统文化和日常生活。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果源资讯 » 探寻国色之美:中国传统色彩文化盛宴启幕

评论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