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政府新闻办联合上海社科院举办的2025年第一期中外媒体学术沙龙,专家们围绕“高质量发展”及相关分议题展开深入探讨,还介绍了各专家在不同议题上的观点和见解,最后提及互动发言环节媒体记者与专家的交流情况。
为了深入解读全国两会精神,精准感知经济发展的脉搏,上海市政府新闻办携手上海社科院,于日前成功举办了2025年第一期中外媒体学术沙龙。在这场意义非凡的沙龙活动中,与会专家们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一核心主议题,以及“‘一带一路’与全球合作”“绿色转型与‘双碳’目标”“城乡融合与共同富裕”等细分议题,展开了全面且深入的探讨。
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沈开艳率先从当下的经济热词和新词入手,深入解读中央经济政策精神。她指出,诸如一揽子增量政策的出台、提高财政赤字率以及适时降准降息等一系列措施,都清晰地表明宏观政策将会进一步加大逆周期调节的力度,以此来稳定经济大盘。而全方位扩大内需、大力提振消费则被确定为全年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像“商旅文体展”以及银发经济、冰雪经济等新兴的消费场景,充分体现了政策从单纯关注“物”到更加注重“人”的转型。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热词的频繁出现,更是凸显了科技创新在当下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沈开艳认为,这些热词新词背后所蕴含的政策导向,旨在通过综合施策,推动经济实现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促使政策从追求规模扩张逐渐转向效率提升,从传统的“稳增长”向“高质量发展”不断深化。
上海社科院应用研究所副所长刘亮围绕“一带一路与全球合作——聚焦科技创新与新质生产力”这一主题,详细介绍了上海在推动“一带一路”发展方面所采取的创新举措。在2024年,上海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货物贸易总额达到了1.67万亿元,实现了6.4%的增长。上海在服务“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主要有四个关键的发力点:一是充分发挥上海的平台优势,精心打造丝路品牌;二是紧密围绕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整体布局,加快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卫生、教育等民生建设项目的落地实施;三是积极拓展合作空间,深化区域联动,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与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深度融合;四是不断完善“一带一路”的国际合作机制,为相关合作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展望2025年,上海将积极融入国家的“一带一路”倡议,加快建设丝路电商合作先行区,完善海外综合服务体系,支持企业优化海外投资合作布局,积极启动并实施全球科技支持计划,布局建设一批新的“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依托自身的开放优势、市场优势、产业优势以及综合成本优势,加快建设 “一带一路”的重大载体。
上海社会科学杂志社副社长、副总编辑盛垒以“绿色转型与‘双碳’目标”为题进行了汇报交流,分享了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绿色发展的重要内容。他认为,要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通过孵化绿色能源等新兴产业,催生数字化、智能化的新模式,孕育清洁能源的新动能,从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全面绿色转型。盛垒指出,上海在科技综合实力、产业转型升级以及高层次人才等方面具备显著的基础优势。未来,上海要以科技创新为驱动,推动产业创新,让更多的科技成果实现产业化,提升产业的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水平,充分发挥上海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促进绿色低碳转型方面的龙头示范引领作用。
上海社科院智库研究中心副主任陶希东在会上分享了政府工作报告里有关共同富裕的内容。他指出,要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以高水平的区域协调发展来推动共同富裕的实现,同时加大社会保障和民生保障的力度。他表示,上海一直在持续推动老年人共享经济发展成果,努力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打造儿童友好型、生育友好型城市,积极推进旧区改造项目。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方面,上海也展现出了新的作为,通过对口帮扶的方式,向中西部地区输送了大量的人才、资金、产业和技术,努力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医院门诊异地结算、交通卡跨省使用等制度改革成果也逐步扩展到长三角乃至全国,为广大群众带来了切实的便利。
在互动发言环节,境内外媒体记者就“美国关税政策对中国的影响以及中国的应对”“中国如何进一步提振内需”“共同富裕与收入分配制度如何体现公平”“营商环境建设与如何加强外资信心”等一系列备受关注的问题,与四位专家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本次2025年第一期中外媒体学术沙龙,聚焦经济高质量发展,多位专家围绕不同议题进行深入探讨,从解读中央经济政策到阐述“一带一路”发展举措、绿色转型方向以及城乡融合促进共同富裕等方面,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多维度的见解和思路。互动环节中媒体记者与专家的交流,也进一步拓展了对相关问题的探讨深度,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