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生活本源
传递多元价值

中金研报:绿城中国2025-2026盈利预测调整背后的逻辑

本文围绕中金针对绿城中国发布的研报展开,详细阐述了中金对绿城中国盈利预测的调整、目标价的上调,以及对绿城中国业绩、投资、财务、管理层、销售等多方面的分析,并提示了相关风险。

据智通财经APP消息,中金发布的研报显示,鉴于绿城中国(03900)在毛利率和减值方面仍面临压力,将其2025年和2026年的盈利预测进行了下调。原本预测2025年盈利30亿元、2026年盈利32亿元,如今下调至12亿元和16亿元,对应同比变化分别为 -24%和 +30%。目前,其当前股价对应2025年和2026年的市净率(P/B)均为0.7倍。不过,中金依然维持绿城中国“跑赢行业”的评级。考虑到公司土地储备质量正在不断优化,能够支撑更为积极的经营质量,中金将其目标价上调13%,至13.0港元,这一目标价对应2025年和2026年的市净率均为0.8倍,且有15%的上行空间。

下面为您详细介绍中金的主要观点:

首先,绿城中国的业绩符合市场预期。从其公布的2024年业绩来看,收入实现了同比21%的增长,达到1585亿元。不过,报表毛利率同比略微下降了0.2个百分点,降至12.8%;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了48%,为16亿元,这一情况符合此前的盈利预警。主要原因在于公司计提了49亿元的减值和公平值损失,以及合联营项目亏损6亿元。此外,公司宣布全年每股股息为0.3元,对应股息率为2.9%。

在投资方面,绿城中国精耕核心城市,土地储备在质量和数量上都表现优异。2024年,公司共获取了42幅地块,权益拿地额达到484亿元,对应权益拿地强度为40%,权益比例为79%,新增货值高达1088亿元,在克而瑞拿地榜中位列第四名。从布局上看,公司精准地在核心城市拿地,一二线城市新增地价占比从2023年的84%提升至92%,其中杭州、上海、北京三城的占比分别达到39%、10%、9%,合计近六成。在公司“做一成一”的策略下,新增土地储备在当年就贡献了325亿元的销售额,转化率达到了三成。展望未来,公司强调投资端将严守安全底线,规避过热区域,中金认为公司投资拓展的兑现度有较高保障。

财务状况方面,绿城中国扎实稳健,融资渠道较为通畅。2024年,公司延续了高效回款的态势,回款率达到了104%,且有息负债同比压降了6%,降至1372亿元,这带动了期末杠杆指标继续改善。扣预负债率下降了1.1个百分点,至68.5%;净负债率下降了7.2个百分点,至56.6%;现金短贷比维持在2.3倍。全年,公司完成境内债券融资125亿元,其中包括90亿元信用债和35亿元供应链ABN;同时完成了8.2亿美元境外债置换,境外债比重保持在平稳合理的水平。2024年末,公司平均融资成本较2023年末压降了40BP,降至3.9%,首次降至4%以内,公司整体信用优势持续得到强化。

关于公司管理层的更迭,中金认为这并不会改变公司的核心竞争优势,同时建议关注后续集团支持和战略侧的表现。公司新董事长来自中交体系,这体现了中交对绿城的进一步支持,有望继续推动绿城保持资产负债的稳健,以及与中交的战略协同,帮助公司更好地发挥“央企信用 + 市场化机制”的核心竞争优势。在集团信用优势的支撑下,公司强大的产品力和灵活的经营策略有望释放更多价值。

在销售方面,绿城中国新推结构保持优异,全年销售预计将延续亮眼表现。2024年,公司自投总口径销售额为1718亿元,同比仅下降约一成。2024年末,公司已锁定约2000亿元的供货,其中一二线城市占比超过八成,十大战略核心城市占比近六成。如果整体去化率维持在62%,对应销售额可达1250亿元。再加上年初至今新拿地预计可为年内贡献超300亿元的销售,公司指引全年有望向1600亿元的销售目标迈进。

最后,中金也给出了风险提示,指出行业景气度恢复可能慢于预期,以及结算规模和利润率可能低于预期。

本文围绕中金对绿城中国的研报进行了详细分析。尽管下调了盈利预测,但考虑到土地储备等优势仍上调目标价。从业绩、投资、财务、管理层和销售等多方面来看,绿城中国具备一定的优势和发展潜力,但也面临着行业景气度和结算等方面的风险。总体而言,绿城中国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中既有机会也有挑战。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果源资讯 » 中金研报:绿城中国2025-2026盈利预测调整背后的逻辑

评论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