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在新一轮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中,引导应用型高校面向社会经济主战场,以企业需求为导向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情况。详细阐述了5所试点高校的改革举措,包括精准对接企业需求、重构学科专业调整机制、重塑人才培养体系以及优化考核评价机制等方面,最后提到上海将总结经验推动整体性改革。
据市教委介绍,在新一轮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浪潮中,上海积极引导应用型高校主动投身社会经济的主战场。这些高校紧密贴合重点产业的需求,精心编制并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全力加快构建高质量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机制。
近日,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上海电力大学、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上海电机学院这5所试点高校,正式发布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与此同时,它们还与企业签约,共同建设实验室和实习实训基地,这标志着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工作正式拉开帷幕。具体详情如下↓
让企业需求精准对接,推进人才培养与发展需求适配
应用型高校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力军,为了引导其紧密对接区域经济产业发展的需求,主动对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优化调整,上海率先选择了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上海电力大学、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上海电机学院这5所高校开展试点工作,并计划逐步将改革推广至全市高校。
为强化高校改革的内生动力,试点高校遴选了若干基础良好、产业特色鲜明、校企合作紧密的二级学院(专业),开展全方位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据悉,这5所高校均紧密围绕行业企业的需求,精心选择了试点学院(专业)。其中,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选取了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和城市轨道交通学院;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确定了香料香精学部和智能技术学部;上海电力大学选定了能源与机械工程学院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上海第二工业大学选择了智能制造专业群和标准化工程专业;上海电机学院则选中了机械学院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
本次改革试点旨在引导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变发展理念,更加注重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适配度。高校紧跟科技变革的步伐,对接产业的最新需求,主动调整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在校企合作方面,双方共同开展专业规划、教材开发、教学设计、课程设置以及实习实训等工作,推动人才培养主体由学校单一主体向校企双元主体转变,培养方式从以学科体系为主向以行业需求为主转变。通过建立响应及时、对接精准、多方参与的产业紧缺人才培养机制,实现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结构“需求侧”的精准对接。
让企业的声音足够大,重构学科专业调整机制
本次改革试点从体制层面改变了学科专业设置内循环的决策流程。具体做法是,组建由对应行业产业主导的委员会,其中来自行业产业的委员人数不少于50%,且主任委员由行业产业资深专家担任。该委员会实时研判行业产业发展趋势和岗位需求结构变化,以此精准指导学校学科专业设置的优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以及招生结构规模的调整。
试点学院成立了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会组成人员以行业产业专家为主。该委员会负责审议试点专业的培养方案、课程教材、企业实习等事项,并评价教学质量和学业水平。通过构建学校办学与产业需求的反馈机制,紧密跟踪市场需求,根据前沿领域和产业发展需求,加速推进专业布局的调整与结构的优化。高校与行业产业共同制订学科专业建设规划,推动培养体系从“学科逻辑”向“产业逻辑”转变,培养方式从“标准化培养”向“定制化培养”转变,从而缩短人才供给的响应周期。
让企业融入全过程,重塑人才培养体系
本次改革试点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依托产业需求优化招生选拔与培养方式,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培养方面,构建了校企协同育人的新模式,实现学生培养与产业企业需求的精准对接,推动产教深度融合。建设应用型协同育人平台,探索实行学校教师 + 企业导师、课堂学习 + 企业实习、专业教材 + 行业标准、理论测试 + 项目设计、实践教学基地 + 企业生产场所、实践教学作业 + 企业岗位任务等多维度、全要素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教学水平、企业发展、产业创新和就业质量的同频共振。
在实践方面,共建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基地。充分利用产业园区、大学科技园、行业龙头企业等优质资源,根据企业提供的生产服务真实场景和技术要求构建实习实训环境,建设产学研用一体的综合性实践基地,让学生在干中学、在学中练。根据学生学习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系统设计实习实践环节,打造“学校 + 企业”双学习环境。
在师资方面,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在教师招聘和专业职务晋升时,优先考虑具有行业背景或企业工作经验的人才。推进企业案例、企业产品进课程,邀请企业工程师、高管上讲台,打造行业产业共建课程。深化高校和行业产业合作,采用互聘、双聘机制,聘请企业高水平专业人才参与教学。
让企业成为评价主体,优化考核评价机制
本次改革试点完善了应用型本科高校的评价标准,以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行业的成效作为学校办学绩效的主要考察指标。建立毕业生职业发展跟踪评价机制,构建以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实际服务贡献度、特色优势显示度等为评估重点的办学评价新模式,推动应用型本科高校调整办学理念和资源配置模式。
完善学生学业评价机制,突出实践应用导向,鼓励与企业合作开展相关行业任职能力认证,强调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完善教师评价机制,强化教师在相关行业的经历、与企业合作的质量,使用新技术和新案例开展课程改革的成效,突出对教师开展产教融合教育教学的成效评价,引导教师在产教融合“赛道”上积极开展人才培养工作。
上海将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效果导向,及时总结试点经验,统筹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科研创新、资源配置、内部管理的整体性改革,致力于培养产业所需的高素质人才。引导全市高校在融入社会经济主战场的过程中,比拼作为、强化贡献,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和城市发展。
本文介绍了上海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情况,5所试点高校从对接企业需求、重构学科专业调整机制、重塑人才培养体系、优化考核评价机制等多方面进行改革,上海后续将总结经验推动整体性改革,以培养产业所需高素质人才,服务国家战略和城市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