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香港在“一国两制”新阶段融入国家发展大局这一核心话题展开,通过对香港特区政府财政司司长陈茂波的专访,深入探讨了今年全国两会为香港带来的发展机遇、香港AI产业优势及与内地联动发展方式、旅游等行业应对挑战的策略、金融对关键产业的支持、经济增长预期、北部都会区建设意义及财政收支平衡等多方面问题。
在当下,“一国两制”实践步入了崭新阶段,香港如何加速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成为备受瞩目的焦点。今年全国两会又会为香港的发展带来怎样的机遇?香港2025年的经济前景究竟如何?香港特区政府又将怎样处理好财政收支平衡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微妙关系呢?带着这些疑问,近日香港特区政府财政司司长陈茂波接受了中新网“港澳会客厅”栏目的专访,为我们带来了权威且详尽的解答。以下是采访实录的摘编内容:中新网记者向陈司长提问:“陈司长,我们都知道全国两会刚在北京落下帷幕,其中关于港澳地区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议题引发了广泛关注。作为香港特区政府主管财经的官员,您觉得今年的全国两会在促进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方面会创造哪些机遇呢?”陈茂波司长回应道:“全国两会结束后,香港的定位更加清晰地展现在海内外朋友面前。在多个关键领域,我们都需要加快推进相关工作。重点聚焦在国际金融中心、国际供应链管理中心以及国际创科中心这三个方面,并且会大力投入资源推动其发展。”他进一步阐述:“作为国际金融中心,香港的股票市场大家都较为熟悉。过去一年表现出色,今年以来新股上市的热情高涨,交易活跃度也十分可观,平均每天的交易额大约为2400亿港元,与去年相比增长了约80%,市场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目前还有众多内地企业排队等待在港上市。”同时,陈司长强调:“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在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发展方面,香港能够发挥独特的作用。香港拥有全链条的金融服务,无论是处于初创阶段还是较为成熟的创科企业,只要有筹融资需求以支持业务发展,我们都能提供合适的解决方案。此外,耐心资本是我们未来重点推动的方向。通过香港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我们秉持投早、投小、投重点、投产业的理念,构建产业生态,不仅自身积极投入,还以耐心资本为牵引,引导市场资金共同参与投资。”接着,记者提问:“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持续推进‘人工智能(AI) ’行动,您认为香港在发展AI产业方面具备哪些优势?香港又该如何与内地联动,携手发展AI产业呢?”陈茂波司长表示:“人工智能产业是未来不同经济体竞争的核心领域。可以说,谁能在人工智能领域占据领先地位,谁就能在全球竞争格局中取得突破和优势。香港在这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并且能够助力国家在该领域实现领先发展。”他分析香港的优势所在:“资金是一个重要方面,不同筹融资阶段的资金都能为人工智能发展提供支持。但人工智能的发展还离不开算力、算法、数据、应用场景、相关人才以及金融支持等关键要素。香港能够汇聚内地和国际在这些方面的优势。发展AI产业与创科产业一样,必须与粤港澳大湾区的兄弟城市联动发展。例如深圳,创新能力卓越,拥有高端制造业,而且大湾区8700万人口提供了丰富的应用场景。与美国相比,粤港澳大湾区就如同纽约湾区和旧金山湾区的结合体。未来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金融、创科以及高增值产业链、供应链服务将成为主要的推动引擎。”记者又问:“除了科技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也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在市民和旅客消费习惯转变的当下,香港旅游、零售、餐饮、酒店等业界人士该如何应对挑战,保持竞争力呢?”陈茂波司长说:“如今,旅客的消费习惯发生了改变,购物渠道也更加多元化,电商购物十分便捷。我们的应对策略是,要让旅客愿意来到香港,来到后喜欢这个地方,愿意多停留几天,并且有良好的体验。这样他们回去后向朋友推荐,就能吸引更多旅客,为香港留下良好的印象,吸引他们再次到访。我们希望香港能为旅客提供多方面的体验,不同兴趣的旅客都能找到自己喜欢的活动。同时,要提升服务水平和质量,让旅客有宾至如归的感觉。在这方面,我们与香港旅游发展局和其他部门共同努力,将活动集中安排在同一时段,让旅客有更丰富的体验。”

记者接着问:“创新商业模式离不开特区政府的支持。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强化政策性金融支持,加快发展创业投资、壮大耐心资本。作为国际金融中心,您认为香港该如何为关键产业发展提供更优质的金融支持呢?”陈茂波司长介绍:“关于耐心资本,我们成立了香港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管理620亿元资本,希望以此引导市场资金共同投资。目前该公司已投资了接近90个项目,大概每投入1块钱,市场就会跟投4块钱。此外,我们还支持创新科技及工业局资金成立市场化基金,与市场里的基金经理共同投资。同时,我们认为更重要的是要让金融与产业紧密结合,使金融服务于产业,让投资人看到投资能够落到实处。”记者再问:“香港去年经济表现亮眼,本地生产总值同比实质上升了2.5%。您对香港今年的经济发展有哪些期待?哪些领域可能成为香港新的经济增长点呢?”陈茂波司长表示:“我们认为香港今年经济将持续稳定增长,稳步向前发展。虽然香港面临地缘政治因素的影响,有人觉得这带来了一定压力,但其中也蕴含着不少机遇。在当前的地缘政治格局下,西方投资人的长期资金认为内地和香港的回报率相对较高,所以这些资金陆续流入。同时,内地企业在全球布局产业链、供应链,香港作为平台可以与它们合作,实现‘引进来’和‘走出去’的互动。对于香港2025年的发展,金融将是主要动力。此外,香港的住宅市场近两个月楼价稳定,交投量增加。无论是香港本地居民还是外地人士来港购房,我们都持欢迎态度。总体而言,我们判断香港经济稳中向好。”记者随后问:“我们注意到特区政府一直在推进北部都会区的建设,您认为北部都会区的建设将为香港带来哪些发展机遇?特区政府会如何带领业界加快推进北部都会区建设呢?”陈茂波司长指出:“北部都会区是香港未来经济增长的关键引擎,也是招商引资的重要载体。香港未来的发展重点在于金融和创科领域。在创科方面,与大湾区兄弟城市的联动至关重要。从地理位置上看,北部都会区具有天然优势。内地企业到香港再走向国际市场,北部都会区是理想的落脚点;国外企业开拓内地市场,尤其是与大湾区企业合作,北部都会区也是最自然的选择。特区政府从2022年底开始推动‘抢人才、抢企业’,目前已吸引了几十家重点企业,未来几年预计投资四五百亿元,创造约2万个新岗位。我们希望部分重点企业能落户北部都会区,带动上中下游相关企业集聚,构建产业圈和蓬勃的产业生态。未来5年,我们将在财政上加大对北部都会区的投入,每年用于公共工程的开支超过1200亿元,以加快其发展。同时,我们也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工作,目前已针对三个片区邀请有兴趣的人士表达意向,待掌握相关资讯后,将正式进行招标。”

记者最后问:“可以看出特区政府在推动高质量发展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但目前香港各界比较关心特区政府的财政赤字问题。您认为特区政府该如何处理好财政收支平衡与推动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关系呢?”陈茂波司长解释:“过去几年为应对疫情,我们需要支持企业、纾解民困,所以开支较大,出现了几年的赤字。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推出了财政整合计划,计划用几年时间恢复财政平衡。主要通过控制特区政府的开支增长,同时适当增加一点税收,但以控制开支增长为主。从2024/2025年到2027/2028年,我们将累计减少特区政府开支约7%,几年下来大概节省600多亿元。这一步骤通过减少开支、控制编制,预计在人员编制里减少约1万个岗位。但这一过程不能操之过急,要确保对市民的公共服务维持在一定水平。同时,我们还要继续投入推动经济发展,例如北部都会区每年仍需投入1200亿元。特区政府的账目分为经营账目和非经营账目两部分。经营账目方面,2025/2026年大体已实现平衡,往后年份还有盈余;资本账目由于要加快北部都会区发展,会出现赤字。不过,北部都会区发展需要先进行基建投入,产业入驻和税收增加有时间差,所以这期间我们通过发债融资。目前特区政府的负债比率很低,未偿还债务占生产总值的比例仅约9%,从全球标准来看处于较低水平。我们认为通过发债盘活市场资金,可以助力基建投资发展。”记者追问:“从您的回答中能感受到特区政府处理赤字问题的决心,但会不会担心部分‘开源节流’措施影响到香港中产阶层的获得感呢?”陈茂波司长表示:“我们在考虑这些开源节流措施时遵循几个原则。首先,必须顾及香港的竞争力,在开源方面要谨慎,避免对竞争力和招商引资产生负面影响。其次,减少开支是关键,主要从特区政府的开支入手,通过压缩开支增长、控制编制,在维持公共服务水平的前提下,将对老百姓的影响降到最低。”
本次专访中,香港特区政府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对全国两会为香港带来的机遇、AI产业发展、旅游等行业应对挑战、金融支持关键产业、经济增长预期、北部都会区建设以及财政收支平衡等问题进行了详细解答。他指出香港在多个领域具有发展潜力,应抓住两会契机,加强与内地联动,推动产业发展。同时,特区政府将通过财政整合计划处理财政赤字问题,在保证公共服务水平的前提下,实现财政收支平衡与高质量发展的协调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