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怒江的发展展开,介绍了为期2天的怒江减贫国际论坛,重点讲述了论坛期间关于“中国减贫经验的国际传播”专题沙龙的情况。通过影像记录展示怒江交通变迁,呈现当地行路之难与发展之困;还讲述了年轻人返乡赋能乡村振兴的故事,以及探讨了中国脱贫经验国际传播的路径和方法,如避免宏大叙事、用小人物讲大精神等。
在过去的10年里,位于西南边陲大峡谷的怒江州实现了令人瞩目的转变。曾经,这里仿佛被世界遗忘,交通的阻隔让它犹如天堑,隐世村落鲜为人知,更是脱贫道路上一块难啃的“硬骨头”。然而,如今的怒江已成功逆袭,从无人问津的角落摇身一变成为热门打卡地,还成为了世界减贫的优秀样本,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那么,在接下来的10年里,怒江又将如何进一步迭代升级,打造乡村振兴的全新样本?又怎样抓住数字技术带来的机遇,实现新的“千年跨越”呢?
3月30日,为期2天的怒江减贫国际论坛圆满落下帷幕。在论坛期间,一场围绕“中国减贫经验的国际传播”的专题沙龙吸引了众多目光。
在怒江边宁静的小院里,来自高校、智库、传媒领域的嘉宾围坐在温暖的火塘边,以一种亲切自然的“拉家常”互动形式,深入探讨中国减贫经验国际传播的新路径。他们就乡土故事如何“出海”、传播如何“落地生根”等关键话题,展开了激烈的头脑风暴和思想碰撞。
在沙龙现场,嘉宾们热烈交流,共同探寻中国减贫经验国际传播的新方向。
影像记录交通变迁:“听到要修路村民们都哭了”
曾经,怒江的贫困发生率位居全国之首,过江只能依靠溜索,种地就像在悬崖上攀爬,这是这里过去真实的写照。说到怒江发展的痛点,交通问题首当其冲。这里98%以上的国土面积都是高山峡谷,在脱贫攻坚之前,怒江是云南唯一没有机场、没有高速、没有航运、没有铁路的州市。直到5年前,G219国道在怒江地段铺设完成,这里才真正实现了从“天堑”到“通途”的历史性转变。
北京大学周边传播研究中心主任陆地认为,减贫治理与全球发展国际论坛选择怒江作为会址,可谓是用心良苦。这对于怒江来说,既是一种压力,更是一种强大的动力。他希望每一次论坛的召开,都能为怒江带来全新的面貌和发展契机。
云南广播电视台记者、云南广播电视台纪录片《落地生根》的主摄像王童,从一条路、一群人、一张照片的故事入手,为大家展示了他在扎根怒江福贡县沙瓦村的1500个日夜中,见证的“一步跨千年”的命运变迁史。王童回忆起2017年第一次来怒江拍摄纪录片的情景:“那天正好赶上雨季,沉重的设备根本无法运上山,我们只能依靠骡子拖着设备,团队成员背着几十斤重的摄影机,徒步了5个小时才艰难地进入沙瓦村。”在拍摄期间,团队曾亲眼目睹村民们一步一个脚印地背着需要修理的冰箱往返山路;全村22名青壮年轮流抬担架,将突发急性胆囊炎的村民送到山下。这些光影记录的背后,是怒江千百年来行路的艰难和发展的困境。
在拍摄过程中,王童深刻体会到“路”对于沙瓦村百姓的重要意义。他清晰地记得:“2017年7月的一个晚上,当得知要修路的消息后,整个沙瓦村的村民都激动得痛哭流涕。”这条路就像一扇打开的大门,一个通向世界的窗口,让村民们的声音能够被外界听到,也让他们坚信通过自己的双手能够实现脱贫致富的梦想。在纪录片的影像中,开路的第一声炮响划破了寂静的天际,宛如村落千年来传出的第一声呐喊,打破了交通、信息和心态上的闭塞。
如今,一条条蜿蜒的公路在云雾中穿梭,正将这里打造成国际减贫合作的“活态样本”。怒江的交通巨变,不仅仅是公路的延伸,更是无数人梦想的实现。
潘珊菊在分享自己的采访心得体会。
与怒江3天“对账”:年轻人返乡打造“向往生活”赋能乡村振兴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并非是一串串冰冷的数字,而是一个个年轻鲜活的面孔。南方都市报北京新闻中心副主任潘珊菊通过3天的调研采访,经过一番“对账”后,她认为,生活在互联网时代的这批“新南方”的青春力量,正是乡村振兴最生动的体现。当上海姑娘戴经理扎根怒江创办咖啡品牌,用一杯具有“东方味道”的咖啡连接世界;当老姆登村民宿主小伍把祖辈的千脚房改造成云端民宿,让游客领略“一步一景”的绝美风光;当社区工作者小曹手把手教搬迁群众使用智能家居,要知道在5 – 10年前,很多人还是第一次使用冲水马桶、看上电视、用上电灯;当秋那桶村向导阿白用地道的乡音为中外游客讲述怒江故事……这群眼里闪烁着光芒,语言中满是自信和真诚的年轻人,描绘着建设更美好家乡的憧憬,他们正是怒江年轻力量的缩影。
潘珊菊感慨地说:“这次怒江之行打破了我对边疆青年的刻板印象。他们不再是被动的受助者,而是主动的参与者;不是城市的逃离者,而是乡土的建设者。”她认为,这里的年轻人完全可以成为怒江的代言人,是国际传播的主力军,他们分享的每一个与家乡有关的故事都是独一无二的。当大家还习惯于用“外面的世界”来衡量他们时,他们却纷纷从外面返乡或者扎根家乡,打造属于自己“向往的生活”,并且乐在其中。这难道不是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取得的最好成就吗?相信年轻人能够为怒江带来更多优质的“流量”和“能量”,更好地推动怒江乡村振兴的发展。
在她看来,在这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年轻人大有可为。他们充满热情、喜爱社交,能够玩梗、热衷打卡。相信年轻人能给怒江带来更多优质“流量”和“能量”,更好推动怒江乡村振兴发展。只要通过真诚的对话、耐心的倾听、有创意的表达,就足以让人们放下误解和偏见,让世界听见“新南方”的声音。
讲述中国脱贫经验:正视问题提出解决路径,避免陷入宏大叙事陷阱
中新社云南分社副社长张丹指出:“我们讲出去的内容可能别人并不喜欢。”如何解决国际传播中的痛点,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阐释中国脱贫经验并没有唯一的标准答案,而是要因地制宜,有多种选择。在外界眼中,怒江是一个国际传播的宝库,这里民族宗教多样,地处边境且是多河流源头,生态环境又十分脆弱,因此受到国际的高度关注。过去在进行国际传播时,常常会陷入两个陷阱,一个是史诗奇迹式的宏大叙事,只注重讲述成就;另一个是东方奇观式的传播,容易产生误解,带有很多猎奇成分。
怒江作为古老的隐世之地,有着一跃千年的发展路径,很容易符合这两种叙事陷阱。那么,如何避开这些陷阱呢?张丹认为,一种方法是要从猎奇转向国际传播的日常叙事。例如,纹面女本身带有神秘色彩,在进行国际传播时,要塑造一个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这不是一个空洞的符号,而是要通过一个个具体的生活故事来体现。通过讲述这些平凡的生活故事,让人们明白脱贫攻坚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能够切实让大家获得幸福感的密码。另一种方法是要从符号化传播转变为逻辑传播,这样才能引起共鸣。怒江经验之所以具有传播价值,在于它是可借鉴的学习经验,因此在讲故事的过程中需要提供这样的信息。
张丹还强调:“在讲故事的过程中,我们习惯于只说好的方面,回避不好的地方,但其实正视问题是国际传播中需要重视的要素。如果一个东西看起来面面俱到、样样都好,那它大概率是不可信的。哪怕它是真实的,也可能会被别人曲解。”她认为,在传播中要重视问题,但不是一味地抛出问题,而是要提出解决问题的路径,以及展示它发展向好的趋势。
用小人物讲大精神:秀真实讲益处,本土故事就是国际故事
当怒江青年用手机记录家乡的变迁,当外国网友通过云端了解怒江的日常生活,多位参会嘉宾达成了这样的共识:怒江那些带有泥土芬芳的真实生活片段,比抽象的数据更容易引发共鸣,“接地气”的叙事往往具有更强大的穿透力。
万博宣伟公关公司原中国区总裁、资深跨文化、创意传播顾问李蕾认为,本土故事就是国际故事,要用小人物讲大精神,从“人”的角度出发,把“人”的故事讲透彻。李蕾回忆起在这里调研时最难忘的场景,教老奶奶使用抽水马桶,还有很多人不识字,甚至不知道自己住在哪一个单元,所以当地安置社区会用动物的方式,比如二单元是牛,三单元是马,来帮助老百姓找到自己的家庭住址。这些承载着人类共同情感的小故事能够引发广泛的共鸣,国际传播不需要宏大叙事,需要的是“讲原汁原味的故事,秀真实的中国”。
李蕾建议:“当我们在谈经验时,不要急于讲经验,要先把问题讲出来,因为人类都有共同的问题,要从问题当中‘秀做法’,最后才讲益处。同时,要有创意的方式,放手让年轻人去讲,可以多看一些案例,从中获得启发。”
中国公共关系协会会长、国新办原副主任郭卫民,第一次来到怒江时,仅仅在路上就花费了一天时间,那是2018年,他是以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成员的身份来到这里。时隔多年再次来到怒江,他和团队的路途时间大幅缩短,只花了3个小时,这让他深切感受到了怒江的巨大变化。
郭卫民在分享国际传播经验。
在他看来,如今如何讲述怒江的形象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现在脱贫攻坚任务已经完成,乡村振兴也衔接得很好,但未来这里的工作任务会越来越艰巨,社会的期待值也越来越高,传播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大。国际传播如何总结经验,在潜移默化中体现,需要大家共同努力。
本文通过对怒江减贫国际论坛相关活动的介绍,展现了怒江过去10年在交通、乡村发展等方面的巨大变化,强调了年轻人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同时探讨了中国脱贫经验国际传播的有效路径,如避免宏大叙事、用小人物故事传递真实中国等,为怒江未来的发展和国际传播提供了思路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