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生活本源
传递多元价值

中国探月新看点:嫦娥七号、八号即将登场,中国探月20年:成就斐然,未来可期

本文围绕中国探月工程展开,记者就探月工程20年的成果、综合实力、经验、探月之路评价以及未来看点等问题,对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进行了权威访谈,展现了中国探月工程的卓越成就与广阔前景。

在4月1日,一场盛大的“九天揽月——中国探月工程20年”展览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拉开帷幕。此次展览备受瞩目,其中最为亮眼的当属月球正、背面样品在全球范围内的首次同时展出,这一创举瞬间吸引了广大公众的目光。

那么,中国探月工程在过去20年里究竟实现了哪些重要突破?未来又有哪些令人期待的亮点呢?带着这些疑问,新华社记者在展览首日,对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进行了深入采访。

月球正面、背面样品首次同台

记者问道:“本次展览中,您印象最深的是哪件展品?”

吴伟仁回答道:“展览中最让我感触颇深的,就是看到嫦娥五号和嫦娥六号采集的月球样品首次同时展出。这可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能够近距离同时对比观看月球正面和背面的样品,这无疑是中国探月工程取得的一项重要成果。”

嫦娥五号采集的月壤来自月球正面的“风暴洋”,这里的岩石大约形成于20亿年前,是截至目前人类所获取的“最年轻”的月球样本。而嫦娥六号的样品则采自月球背面南极 – 艾特肯盆地内的阿波罗撞击坑,这个撞击坑是月球上最大、最深且“最古老”的,它能够帮助我们追溯月球45亿年的演化史,甚至为地球早期生命的起源提供关键线索。

目前,针对月球正背面样品开展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的科学成果,为人类拓展对月球的认知做出了中国贡献。例如,科学家们发现了月球第六种新矿物“嫦娥石”。未来,中国还将开放更多的月球样品国际借用申请,邀请全世界的科学家共同开展研究,以获得更多的科学发现,造福全人类。

月球探测水平与能力实现历史性跨越

记者接着问:“怎样评价我国探月工程的综合实力?”

吴伟仁表示:“我国的月球探测虽然起步较晚,但起点很高;实施次数相对较少,可成功率却很高;经费投入有限,然而效益产出却十分可观。在过去20年的工程实践中,我们圆满完成了‘绕、落、回’三步走规划,创造了多个‘世界首次’,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其中,嫦娥四号实现了人类探测器首次在月球背面软着陆,揭开了月背的神秘面纱;嫦娥五号首次实现了我国地外天体采样返回,并首次在月球表面展示国旗;嫦娥六号实现了人类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鹊桥号中继星实现了全球首次月球背面的中继通信,成功解决了月背与地球通信这一世界级难题。

这些辉煌成就不仅填补了人类探索月球的历史空白,更代表着我国在实施探月工程20年来,月球探测水平与能力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部分领跑的历史性跨越。

探月工程20年取得系统性成果

记者又问:“探月工程20年收获的经验是什么?”

吴伟仁回答:“我们在多个方面取得了系统性的成果,涵盖科学发现、技术创新、工程实施、产业带动以及国际合作等领域。”

在科学发现方面,我们获得了大量宝贵的月球地质、环境、形貌等原始科学数据,形成了一批关于月球新元素、新矿物、新现象等一系列原创科学发现,大大拓宽了人类对月球的认知,使我国的月球科学研究水平迈入了世界前列。

在技术创新方面,我们突破了一系列关键核心技术,在电子、材料等相关领域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实现了我国空间技术能力的重大跨越,确保了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有力推动了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此外,我国还建成了独具特色的月球探测工程体系,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基础设施体系;积极推进航天技术的转化应用和关键产品的产业化进程;推动数据成果共享、科学技术共研,广泛开展技术级、载荷级、分系统和多层级的国际合作,开创了航天国际合作的新局面。

走出一条高质量、高效益的探月之路

记者问道:“您怎样评价我们的探月之路?”

吴伟仁评价道:“我们走出了一条属于中国人自己的高质量、高效益的月球探测之路,重点体现在‘三不一超’上。”

一是“指标不降”。在探月工程实施的20年里,我们成功突破了一批卡脖子的核心关键技术,技术指标始终保持在高水平,充分体现了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能力。

二是“经费不超”。我们坚持“花小钱办大事”的原则,通过建立一个长远的统筹规划方案,例如嫦娥六号复用五号备份星,实现了成本效益的最大化。

三是“进度不拖”。我们仅用20年的时间,就走完了发达国家半个世纪才走过的路,如期圆满完成了对月球的环绕、着陆和巡视探测任务。

四是“超额完成任务”。比如嫦娥二号实现了“一探三”的多目标探测,“玉兔号”月球车成为了月球上存活最久的人类探测器,远超预期的使用寿命。

深空探索永无止境

记者最后问:“未来中国探月还有哪些新看点?”

吴伟仁透露:“我们在月球探测方面还将发射嫦娥七号、嫦娥八号。其中,嫦娥七号预计在2026年前后发射,它将对月球南极环境和水冰资源进行勘察探测;嫦娥八号预计在2028年前后发射,将开展月面科学试验和资源开发利用技术验证。”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我国已经开展了第一台在月球“打砖”机器的研制工作。这台机器可以把太阳能聚集起来工作,产生1400至1500度的高温,将月壤熔融。这样就能够“就地取材”,通过3D打印技术将月壤“打印”成不同规格的“月壤砖”,并用于未来建造月球科研站。

本文通过对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的访谈,全面展示了中国探月工程20年来在样品展示、探测能力、成果收获、发展道路以及未来规划等方面的显著成就。中国探月工程不仅取得了众多科学和技术上的突破,还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质量、高效益之路,未来的新计划也令人充满期待,彰显了中国在深空探索领域的坚定决心和强大实力。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果源资讯 » 中国探月新看点:嫦娥七号、八号即将登场,中国探月20年:成就斐然,未来可期

评论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