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区石化街道桥园居民区心之桥议事会的创新实践,将平安巡逻与爱国卫生志愿服务整合为“一岗双责”志愿者队伍,有效提升了社区治理效能,还通过“一小区一议”精准施策,并介绍了社区共建的温暖细节,展现了社区治理的新成果与未来方向。
清晨八点的阳光刚刚洒下,67岁的戚阿姨便麻利地穿上志愿者马甲,熟练地拿起垃圾钳和垃圾桶,与同伴朱阿姨一同开启了新一天的巡逻“工作”。她们迈着坚定的步伐,穿梭在社区的各个角落。和往年单纯的平安巡逻不同,今年她们有了全新的身份——“一岗双责”志愿者。这一身份的转变,正是金山区石化街道桥园居民区心之桥议事会创新实践的鲜活体现。
回溯到2024年年底,由社区三驾马车、党员骨干、业委会以及业主代表等共同组成的心之桥议事会,敏锐地察觉到社区治理中的痛点问题。经过深入探讨和研究,他们开出了一剂创新药方:把原本分散的平安巡逻和爱国卫生志愿服务进行有机整合,精心打造出了一支“一岗双责”的志愿者队伍。可别小看这看似简单的机制创新,它在辖区内5个小区2400余户居民中激发出了令人瞩目的治理效能。小区的环境面貌得到了明显改善,曾经杂乱的角落变得整洁有序,社区氛围也更加和谐。
“以前平安巡逻和爱国卫生运动总是‘撞车’,大家重复跑腿不说,边边角角还是顾不过来。”作为议事会里最年长的成员,陈师傅对当时的情景记忆犹新。数据显示,平安巡逻志愿者月均服务时长大约在8小时左右,而爱国卫生运动志愿者由于人手不足,导致有20%的公共区域无法得到及时的清理和维护。社区里一些卫生死角长期无人问津,不仅影响了美观,还存在一定的卫生隐患。
经过两轮深入的议事讨论,一个充满智慧的“变形记”方案应运而生。从今年1月开始,整合后的64名志愿者正式亮相上岗。他们两人一组,配备2个垃圾钳和1个垃圾桶,实现了“巡防 + 清洁”的双效合一。在新金山公寓,戚老伯一边认真巡逻,留意社区的安全情况,一边用垃圾钳夹起草丛中的塑料袋。他笑着说:“现在走一趟能解决两件事,效率翻倍不说,邻里都夸我们是‘社区管家’。”志愿者们的辛勤付出,让社区的环境变得更加整洁,居民们的生活也更加安心。
更让居民们惊喜的是,议事会充分考虑到各小区的不同特点,通过“一小区一议”的灵活机制,为每个小区量身定制了“治理菜单”。对于老旧小区,着重进行楼道堆物整治,清理那些长期堆积的杂物,消除安全隐患;商品房小区则将重点放在绿化带维护上,让小区的绿化更加美观;商住混合区加强商铺门前三包管理,确保街道的整洁和有序。这种精准施策的治理模式,大大提高了社区治理服务的效率,让每个小区都能得到最适合的治理方案。
漫步在如今的桥园社区,随处都能看到心之桥议事会催生的温暖细节。在园中苑小区,年久失修、多处破损的塑胶步道,在共建单位上海东慧口腔医院有限公司的热心修缮下,重新焕发出了生机,居民们又能在上面愉快地散步、锻炼。石化股份公司环保水务部工业水车间党支部更是充满爱心,在每年春节和“七一”期间,都会对社区的困难党员群众进行慰问,给他们送去温暖和关怀。东门苑小区的宣传栏曾经存在诸多问题,没有遮顶,每到下雨天,里面的宣传资料都会被淋湿,而且使用年限较久,经过多次维修,还是经常损坏。后来,共建单位上海冠益设备安装有限公司和上海经意实业有限公司通过社区公益项目认领,更新了宣传橱窗,让小区的宣传更加规范和美观。
桥园居民区通过共商共议、群策群力,将平安巡逻与爱国卫生行动深度融合,成功探索出了志愿服务整合的新路径。这一创新举措不仅提升了社区的治理水平,还推动了小区内诸多民生实事的落地实施,真正让“民意”变成了“满意”。展望未来,石化街道各居民区将继续积极探索“微创新”社区治理模式,进一步谱写社区共商共治共享的“共”字文章,让社区变得更加美好。
本文围绕金山区石化街道桥园居民区心之桥议事会的创新实践展开,介绍了“一岗双责”志愿者队伍的打造过程,以及其在提升社区治理效能、改善环境面貌方面的显著成效。同时,还提及了“一小区一议”的精准治理模式和社区共建的温暖细节。桥园居民区通过融合平安巡逻与爱国卫生行动,探索出志愿服务整合新路径,推动民生实事落地。未来,石化街道将继续探索“微创新”社区治理,促进社区共商共治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