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于5月起正式施行的国家标准《住宅项目规范》展开。介绍了该规范在住宅层高、日照、隔声、电梯设置等方面的要求,分析了其出台与“好房子”话题的关联,阐述了新国标对房企、行业以及消费端带来的影响,最后强调好标准关键在落实,需多环节协同发力,此国标出台顺应公众对“住好房”的期待。
近日,媒体报道了一则重要消息:国家标准《住宅项目规范》(以下简称为“规范”)即将在5月起正式施行。这一规范意义重大,它以安全、舒适、绿色、智慧为核心目标,从保障居民的基本住房条件和居住环境出发,着重于提升居民的居住体验。
不久前,住建部门提出的“住宅层高不低于3米”的要求引发了广泛关注。实际上,这一要求就源自这份《住宅项目规范》。除了层高之外,该规范还有诸多严格且贴心的规定。例如,要求每套住宅都必须有满足日照标准的房间,这样能让阳光更多地照进居民家中;在住宅隔声和噪声指标方面,大幅提高了住宅建筑卧室、起居室与相邻房间之间墙、楼板的隔声性能要求,同时也提高了建筑外窗的隔声性能要求,并且还明确规定了建筑设备,像电梯、水泵等传播至卧室起居室内的建筑设备结构噪声限值,为居民打造一个安静的居住环境;另外,规范还将电梯设置要求提升到了4层及以上,方便居民的日常出行。
此次国标的出台,与近期舆论热议的“好房子”话题紧密相连。虽然公众心目中的好房子,不仅仅局限于住宅本身的质量,还与小区配套设施、社区基础设施等方面息息相关,但不可否认的是,住宅项目达到足够高的标准,是人们对好房子最基本的期待。如果融入了较高标准的住宅项目规范能够切实落实,那么无疑离人们期待的好房子又近了一步。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住宅的要求早已不再是简单的栖身之所,而是追求更加舒适、健康的居住环境。此次新国标的出台,正是对这种民意的积极回应。
规范中对住宅层高的提升,有利于改善室内空气的流通和采光效果,让室内更加明亮、清新;强制要求每套住宅有满足日照标准的房间,充分保障了居民的基本健康权;对隔声性能的严格要求,则体现了对居民隐私和生活质量的尊重;而4层及以上设置电梯的规定,更是考虑到了老龄化社会的需求,做到了未雨绸缪。
地产业牵涉面极为广泛,预期新国标将带来深远的影响。
对于房企乃至整个行业来说,新国标带来了双重影响。一方面,技术门槛的提高将加速行业的洗牌进程,那些具备技术实力、注重品质的企业将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标准的统一有助于减少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现象,使“品质”这一抽象概念变得可衡量、可比较,从而引导企业从传统的价格竞争转向品质竞争。
当然,新标准的实施难免会导致建设成本适度上升。但从全生命周期来看,高品质住宅的维护成本更低、使用寿命更长,综合效益反而更高。正如建筑大师贝聿铭所说:“好的建筑不仅满足当下需求,还能预见未来。”新国标正是在引导行业朝着这种长期主义的方向转变。
在消费端,新国标意味着消费者权益保障得到了强化。
在预售制仍占据主流的市场环境下,购房者往往处于信息弱势地位。如今,统一明确的国家标准为消费者提供了坚实的维权依据,让“货不对板”等纠纷有了硬核标准可依。
更为重要的是,国标可能会逐步改变消费者的购房观念,使他们从以往单纯关注房屋面积、地段,转向综合考量居住品质。有理由相信,愿意为“好房子”买单的消费者会越来越多,而这种需求端的变化又将进一步促进供给侧的改革,进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好标准的关键在于落实。国标要真正发挥出应有的效用,还需要多个环节协同发力。
要推动国标深入人心,需要通过多种渠道向公众普及新标准的意义,形成浓厚的社会监督氛围。在监管环节,需要建立贯穿设计、施工、验收全过程的监督机制;在技术环节,行业协会应组织企业学习新标准,提供技术指导,帮助解决执行过程中的具体问题。
如今,公众的居住需求已经从希望“有房住”迈向了期待“住好房”,这份国标的出台可谓恰逢其时。按照国标建造的住宅,将不再仅仅是遮风挡雨的简单容器,而会成为促进家庭幸福、个人发展的空间。由此出发,城市的美好生活将变得清晰可感。
本文介绍了5月起施行的《住宅项目规范》,其对住宅多方面提出高要求,是对民众“住好房”需求的回应。新国标将对地产行业和消费端产生深远影响,推动行业洗牌和消费者观念转变。强调国标落实需多环节协同,此国标出台顺应时代需求,有望提升居住品质,助力城市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