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原市遗体捐献纪念园举办的第十四个遗体捐献纪念日暨人体器官捐献缅怀纪念活动,通过角膜受捐者重获光明和捐献者家属分享故事,展现了遗体和器官捐献的意义,还介绍了太原市遗体捐献工作的开展情况和取得的成果。
在4月1日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太原市遗体捐献纪念园里庄重而肃穆。一场以“生命·希望”为主题的第十四个遗体捐献纪念日暨人体器官捐献缅怀纪念活动在这里举行。现场,有一位特别的讲述者——角膜受捐者李先生,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大家开启了一段从黑暗走向光明的温暖故事。
时间回溯到2023年底,李先生的生活被一场严重的角膜病变彻底打乱。他的视力急剧下降,仅仅剩下0.01。这意味着什么呢?他再也无法像从前一样照料年过九旬的母亲,日常生活也变得举步维艰,外出时都需要别人手拉着手才能行走。疾病带来的痛苦如同一座沉重的大山,压得他喘不过气来。然而,命运在绝望中为他打开了一扇窗,他等到了那份珍贵的角膜捐献。手术后,他的人生仿佛被重新点亮,开启了崭新的篇章。
太原市举办第十四个遗体捐献纪念日活动。张梦 摄
这场意义非凡的缅怀纪念活动,是由太原市红十字会、太原市民政局等多个部门共同主办的。早在2009年,太原市红十字会就敏锐地响应社会需求,联合多个部门积极筹备,创建了太原市遗体捐献纪念园,为那些伟大的捐献志愿者的亲属们提供了一个缅怀纪念的温馨场所。到了2011年,太原市遗体捐献纪念园正式建成,并确定每年的4月1日为太原市遗体捐献纪念日。
活动现场,捐献者家属代表丛女士也走上台,分享了她家人的感人故事。“我知道她的生命并未真正离去,而是以另一种方式延续着,让我感受到她的温暖依存。”丛女士深情地说道。原来,她的家人在2024年做出了一个伟大的决定——进行遗体和角膜捐献。家人的遗体成为了“大体老师”,为医学事业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两枚角膜则让两位眼疾患者重新看到了这个美好的世界。面对家人的捐献决定,家属们一开始也有过犹豫和不舍,毕竟那是自己深爱的亲人。但是,他们最终选择尊重这份伟大的决定,因为他们相信,比起传统的告别,家人留下的不是一具冰冷的躯体,而是医学生眼中的一份敬畏,是患者重获新生的无限可能。
这堂生命教育课成为捐献者家庭留给社会的精神财富。张梦 摄
在活动现场,全体人员面向纪念碑默哀,志愿者们认真地擦拭着纪念碑,然后恭敬地敬献鲜花,以此向那些伟大的捐献者们表达最崇高的敬意。以生命点亮希望,以生命延续生命,这场活动就像是一堂生动而深刻的生命教育课,成为了众多捐献者家庭留给社会的一笔无比珍贵的精神财富。
太原市的遗体捐献工作早在2000年就已经开始开展。遗体捐献主要用于医学教学和科研工作,为医学的进步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器官、角膜捐献则主要用于移植和挽救生命,让无数患者重新燃起了生活的希望。截至目前,太原市遗体(角膜)捐献累计登记志愿者已经达到了1645人,人体器官捐献登记志愿者更是多达23652人。在实际的捐献成果方面,遗体捐献累计实现了392例,角膜捐献实现了219例(434枚角膜),器官捐献实现了192例、捐献大器官547个。这些数字背后,是290名眼疾患者重见光明、541名器官衰竭患者重燃生命希望的感人故事。
本文围绕太原市第十四个遗体捐献纪念日暨人体器官捐献缅怀纪念活动展开,通过角膜受捐者李先生和捐献者家属丛女士的故事,展现了遗体和器官捐献给受助者带来新生的意义。同时介绍了活动的主办情况、纪念园的发展历程,以及太原市遗体捐献工作的开展成果,体现了生命在奉献中延续、传递希望的美好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