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近日小米SU7在高速公路上碰撞爆燃事件,详细介绍了事件经过、小米公司的回应,探讨了车门无法打开、电池安全以及智能驾驶等多方面的问题,揭示了新能源汽车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
近日,一起发生在高速公路上的惨烈事故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一辆小米SU7在高速行驶过程中发生碰撞并爆燃,这一事件瞬间成为舆论焦点。
据一位驾乘者家属在社交媒体透露,有3名女生驾驶着小米SU7前往安徽铜陵。然而,当车辆行驶在高速路段时,不幸撞上了护栏,紧接着电池开始燃烧。这场事故最终导致了车内人员的伤亡悲剧。此外,还有家属提出了“碰撞发生后,车门无法打开”的质疑,这让事件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4月1日,小米公司针对此次事故做出了回应。小米方面称,事故发生前,该车辆处于NOA智能辅助驾驶状态,正以116km/h的时速持续行驶。事发路段由于正在进行施工修缮,所以用路障封闭了自车道,并改道至逆向车道。车辆检测到障碍物后,及时发出了提醒并开始减速。随后,驾驶员接管车辆进入人驾状态,继续减速并操控车辆转向。最终,车辆与隔离带水泥桩发生碰撞,碰撞前系统最后可以确认的时速约为97km/h。
无法打开的车门?
上述事件中的驾乘者家属悲痛地表示,他的女儿驾驶着小米SU7,与好友一起赶往安徽参加次日的考试。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打破了一切。车辆爆燃后,女儿与副驾驶乘客被大火吞噬,后排乘客虽然被路人砸窗救出,但最终经抢救无效死亡。
家属满怀悲愤地称:“作为家属,我们心中有太多的质疑。为什么车辆在撞到护栏后会自燃?为什么车门会锁死?我们迫切希望小米能够正面回应我们家属的疑问。”
事实上,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一系列的安全隐患也再次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近年来,新能源车辆在遭遇撞击后,出现无法打开车门、电池自燃等情况屡见不鲜。
某车企研发人员解释道:“车门锁通常有两级。在正常情况下,如果车内人员按下车门解锁键,或者系统控制解锁,车门的二级锁会松开。此时,车内人员从车内拉开车门,或者外部人员从外把手拉车门就可以打开车门。但是,如果车辆发生翻滚或者受到外力撞击车门本体时,车门的一级锁将会卡住,这时车门就无法自动解锁了。”
小米用户手册也有相关提示:“当全车上锁后,如果车门内解锁按钮失效,或者遇到紧急情况需要开启车门时,您可以拉动车门内应急机械拉手,应急开启车门。”
还有研发人员指出,传统燃油车门把手设计是通过拉动拉线再带动锁块的机械结构,而小米SU7的门拉手是靠电机带动锁机完成车门开启动作,轻触开关隐藏在拉手中,以此来还原常规机械拉车门的动作。这就可能导致,若车辆发生剧烈碰撞,蓄电池出现断开或故障,车门可能会因为缺电而无法解锁。
同时,也有专业人士表示,目前仍需要等待现场的完整数据,才能准确还原事故的细节。
倒置电芯非100%安全
官方资料显示,小米汽车采用了电池电芯倒置的设计。这可不是简单的结构上下颠倒,而是对结构、工艺和导电材料进行了全面的重新设计。
例如,为了防止冷却液泄露接触高压连接线部件,造成短路风险,小米特制开发了更低电导率冷却液。这种冷却液的导电率只有传统冷却液的1/40,通过增大短路电阻,从而降低温升,可实现电池系统在持续浸泡下也不会导致急剧升温和短路,从材料的基础特性上解决了冷却液意外泄漏带来的风险。
不过,有业内人士认为,在此次案例中,小米SU7遭受了重大撞击。即使采用了电池电芯倒置的设计,火势蔓延至车身也只是时间长短的问题。这也再次为动力电池的安全敲响了警钟。
智能驾驶仍需谨慎
在小米官方发布的通告中,NOA(Navigate on Autopilot)数次出现。具体情况分别为:NOA发出脱手预警提示“请手握方向盘”;NOA发出风险提示“请注意前方有障碍”,并发出减速请求,随后开始减速;NOA被接管,车辆进入人驾状态等。
根据2022年3月实施的《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标准,自动驾驶共分为6级。其中,L0至L2为驾驶辅助,在这个阶段驾驶员需要全程监控驾驶;L3为有条件自动驾驶,驾驶员在紧急情况时需要执行接管;L4为高度自动驾驶;L5为完全自动驾驶。
《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召回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与技术指南》也出台了新规定,建立了三级防控体系以确保行车安全。在激活阶段,需要验证驾驶员的状态;在执行过程中,系统将持续监测驾驶员的注意力;一旦车辆失去控制,将启动紧急停车程序。当系统发现驾驶员连续未响应警告且未接管车辆时,必须在10秒内启动风险减缓措施。
在行车辅助场景中,如果驾驶员的视线离开路面超过5秒,或者双手离开方向盘,系统将分阶段发出声光警报。如果驾驶员持续未响应,车辆将自动启动双闪,减速并停靠至应急车道。有测试数据显示,这一机制能够减少42%的辅助驾驶误操作事故。
本文围绕小米SU7高速碰撞爆燃事件展开,介绍了事件经过、小米公司回应,深入分析了车门无法打开、电池安全以及智能驾驶等方面的问题。此次事件凸显了新能源汽车在快速发展过程中,仍存在诸多安全隐患,无论是车企还是驾驶者都需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保障行车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