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生活本源
传递多元价值

探秘中国科幻大会:多元消费品类与优质体验齐飞,从中国科幻大会看科幻产业:消费潜力无限释放

本文聚焦第九届中国科幻大会,展现了小朋友对科幻的热爱,详细阐述了科幻产业亮眼的消费数据、日趋丰富的消费品类以及不断提升的消费体验,凸显了科幻产业的蓬勃发展态势。

3月28日,在中国科幻大会北京科幻嘉年华展区,《流浪地球》中的宇航服犹如一颗璀璨的星星,吸引了众多人的目光。瞧,那宇航服精致的设计、独特的造型,仿佛带着人们穿越到了遥远的宇宙世界。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崔文瀚/摄

在热闹的氛围中,我们把目光投向一群充满朝气的孩子。北京市石景山区金顶街第四小学五年级五班的魏俣宏,一脸兴奋地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我们家有很多科幻小说,像《流浪地球》《乡村教师》《球状闪电》……我最喜欢的是《乡村教师》,感觉很温情,就像发生在我身边一样,特别贴近我的生活。”

在首钢国际会展中心门口,数十名小学生像一群欢快的小鸟,围在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身边,叽叽喳喳地分享着他们和科幻的故事。有的说父母带自己看了震撼的电影《流浪地球》,那种宇宙的浩瀚和人类的勇气让人难忘;有的说家里买了好多刘慈欣的书,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奇幻世界的大门;还有的说试玩过很多AI产品,感受到了科技的神奇;更有小朋友憧憬着拥有各种各样的机器人,陪自己度过美好的时光。

科幻,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不仅点燃了这些小朋友对科学的向往,还为整个消费赛道注入了全新的动能。

3月28日,在中国科幻大会北京科幻嘉年华展区,一个小朋友正站在琳琅满目的周边商品前,仔细地挑选着自己心仪的物品,那专注的神情仿佛在寻找着宝藏。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卢健/摄

科幻产业消费数据亮眼

3月28日至3月31日,第九届中国科幻大会在北京石景山区首钢国际会展中心盛大举行。作为中关村论坛年会的平行论坛之一,此次大会以“科学梦想 创造未来”为主题,同期还举办了2025北京科幻嘉年华配套活动,现场热闹非凡,充满了科技与幻想的氛围。

3月28日上午,中国科幻研究中心在大会开幕式上发布了《2025中国科幻产业报告》。这份报告犹如一份闪耀的成绩单,涵盖了阅读、影视、游戏、衍生品、文旅五大核心产业。其中,2024年科幻阅读产业营收为35.1亿元,同比增长10.7%,这表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爱上科幻阅读;科幻影视营收67.1亿元,微短剧和中短视频发展强劲,为观众带来了更多元的观看体验;科幻游戏总营收达到718.1亿元,同比增长10.2%,吸引了无数游戏爱好者;科幻衍生品产业总营收达25.3亿元,国内原创IP逐渐成为主导,展现出强大的创造力;科幻文旅产业总营收达244亿元,科幻舞台剧和科幻剧本娱乐逐步迈向内容精品化与运营高端化阶段,为游客带来了更优质的体验。

在开幕式上,中国科协党组书记贺军科指出:“中国科幻大会已成为科技与人文交织、科幻与经济交融的重要平台。科幻文化在中国大有可为……要发挥科幻产业在转型升级中的引领作用,聚焦科幻新业态,优化生产要素配置,促进科幻产业与科技创新等融合发展。”

在北京科幻嘉年华的体验展区,北京虚拟动点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虚拟动点”)的展台前,排起了长长的队伍,人们都迫不及待地想要体验一番。无需穿戴任何标记设备,体验者仅凭肢体动作便能驱动屏幕中的“猴王”。当体验者挥出右拳,数字猴王即刻摆出“金猴问路”式;当体验者蹦跳起来,屏幕里的数字影像也实时飘逸腾挪,仿佛和体验者融为一体。

虚拟动点的工程师贺雪明向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介绍说:“目前业内比较成熟的是光学动捕,需要动捕演员穿着贴满光学标记点的衣服进行动作捕捉,而无标记点动作捕捉,是不需要那套设备的。不过目前无标记点动作捕捉这项技术还不够成熟,想要模拟手指的运动和关节转动还差点儿意思。”

从传统动画师逐帧手绘的繁复工艺,到如今演员仅需穿戴动捕设备实时演绎,动漫和游戏产品的制作效率被大大提升。贺雪明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他们公司的光学动作捕捉技术已应用于许多好莱坞影片,更深度参与了诸如《黑神话:悟空》《使命召唤》《NBA 2K》等全球热销的游戏。

北京市市长殷勇指出:“北京市高度重视科幻产业发展,已集聚了800多家科幻企业,产业规模达480亿元。目前以石景山首钢园为代表的科幻产业集聚区加速成形,北京科幻产业‘一核多点’布局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

科幻消费品类日趋丰富

“哎呀呀,我都说了好多遍了,我是派大星啊,这次你可要记住哦。”在赛博创力公司的展示区,当“派大星”立牌模型用略带“小情绪”的语气回应中青报·中青网记者的提问时,24岁的杨景超的脸上掠过一丝赧然。去年从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毕业后,杨景超加入了赛博创力公司,担任教育业务部门负责人。“实在抱歉,今天(‘派大星’)接待的小朋友实在太多了……”他挠挠头,目光扫过被孩子们围得水泄不通的展台,数十双稚嫩的小手正紧紧扒着展台边缘。孩子们踮着脚尖,目不转睛地注视着那些从屏幕里“走”出来的卡通伙伴——会对话的小马宝莉、能讲故事的猪猪侠,还有能记住每个孩子喜好的“派大星”以及一些成年人喜欢的《原神》游戏里的角色,仿佛进入了一个奇幻的卡通世界。

“我们要说悄悄话咯。”杨景超举起团队研发的小玩偶兔向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说道。只见下一秒,小兔子便很“识趣”地耷拉下自己毛茸茸的耳朵,似是示意记者,你们放心聊吧,我不偷听,那可爱的模样让人忍俊不禁。

这支平均年龄不足24岁的年轻团队,已在3所学校展开智能陪伴玩偶试点。“借助AI的长文本对话与记忆功能,我们希望通过孩子们熟悉的IP形象提供更加长久的成长陪伴。”据杨景超介绍,目前团队已获得百余家企业授权,整合2000余个知名IP资源,并实现50余种语言的交互能力,为孩子们的成长带来了更多的乐趣和陪伴。

除了人工智能的应用,在本届中国科幻大会上,机器人毫无疑问是展示最多的品类。展区汇集了从基础型的球形机器人、实用型的咖啡机器人,到高科技含量的机器犬和人形机器人,品类覆盖服务、娱乐、科研等多个领域,仿佛是一个机器人的王国。

宇树科技的一名工作人员指着他们出品的G1机器人对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说:“现在这个东西在市场上已经卖脱销了。”目前他们公司的机器人约需提前一个月预订,买家也不仅出于科研目的,还包括众多娱乐演出行业的客户,可见机器人的受欢迎程度。

而在虚拟动点展区旁,智瞰深鉴的人形机器人也吸引了众多观众驻足。一个身着精致旗袍的机器人正面向游客,灵动地眨眼、微笑并挥手致意。智瞰深鉴总经理李昱慧向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介绍说:“这款机器人可胜任会场导览工作,其优势在于支持多国语言交流,并具备丰富的表情系统,使交互更加自然智能。”

记者也注意到,不同于市面上其他机器人的金属“脑壳”和机械手掌,这款等身机器人有着更为柔软的手指和更温热弹性的皮肤,可以说,更加仿真,仿佛是一个真正的“人”。

科幻消费体验不断提升

此次中国科幻大会上,令人心动的不仅仅是趣味的科幻IP和多元的科幻产品,还有很多别样的科幻体验。

在北京科幻嘉年华展区的角落,一个深色的立方隔间围绕着很多游览者,这是“情绪干预氧舱”。参与研发“情绪干预氧舱”的光合声公司创始人图拉古介绍说,氧舱内设置了特定频段的声音和光,结合高压氧,使体验者能够舒缓自己的情绪,也可以提升自己的代谢,“在这里吸氧15分钟,相当于深睡25分钟”。

坐在这个约3平方米的“情绪干预氧舱”内,随着氧气的持续注入,记者明显感受到耳膜的压力变化。舱内环绕着舒缓的音乐,配合顶部动态光影的节奏变化,使得记者呼吸节奏不自觉地变得深长而缓慢。在此特殊环境中,记者注意到自己的呼吸似乎呈现出类似“黏稠”的生理感受,而周遭环境,则更像是潜水后看向天空,有一种在微压下远离人群的静谧。

在“幻聚·多维宇宙”沉浸式科幻展现场,虚拟现实(VR)体验成为这个展览的主流。记者看到,这里汇集了多种题材的VR体验项目:紧张刺激的密室逃脱、浩瀚神秘的太空科幻以及极具文化底蕴的“梦回大唐”文旅体验,吸引众多游客排队体验,仿佛进入了一个又一个不同的世界。

记者在体验一个名为《星际奇航》的VR项目时,最大的感受便是它使得普通人体验太空成为可能,可以更进一步地体验宇航员在太空中的所见所闻,通过剧情学习星球,感受也更为直观。

遥在(山东)数字科技有限公司CTO马玉广向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表示:“在2023年的8 – 9月份,上海引入了一个名为《消失的法老》的VR体验,上线仅3个月,就在上海创下了1400万元的营收。国内也是从那时开始做这个方向的。不过,由于需要背负电脑主机并佩戴头盔,该设备对儿童用户并不友好,40分钟的体验时长往往让小朋友在10多分钟后就感到疲惫。相比之下,现在的一体机在舒适性上有了显著改善。”

另一方面,据马玉广介绍,当时《消失的法老》号称花费3年打磨细节,而以国内目前的技术,想要达到那种程度,大概半年时间可以实现,在效率上也有了极大的提升。

根据《2024中国沉浸产业发展白皮书》,截至2023年,中国沉浸产业消费市场规模已达927亿元,总产值1933.4亿元,预计2024年将突破2400亿元大关,展现出强大的发展潜力。

科幻作家刘慈欣说:“中国科技的飞速发展为科幻提供了独特的‘现实土壤’。载人航天、量子科技、人工智能等领域的突破,都可以成为科幻故事的素材。”

本文围绕第九届中国科幻大会展开,先呈现小朋友对科幻的浓厚兴趣,接着从产业消费数据、消费品类和消费体验三个方面,全面展示了科幻产业的蓬勃发展。数据表明科幻各核心产业营收可观且呈增长态势,消费品类涵盖AI玩偶、多种机器人等,消费体验有情绪干预氧舱、VR项目等。中国科技的进步为科幻产业提供了坚实基础,科幻产业未来发展前景广阔。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果源资讯 » 探秘中国科幻大会:多元消费品类与优质体验齐飞,从中国科幻大会看科幻产业:消费潜力无限释放

评论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