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消费贷利率的变化展开,介绍了4月起多家银行将上调信用消费贷年化利率至不低于3%,回顾了此前消费贷市场“价格战”导致利率降至历史新低的情况,分析了银行面临的经营压力和个人信贷业务不良率抬头的问题,最后提出需引导消费贷理性竞争的观点和未来突围方向。
银行消费贷市场即将迎来一次重要的利率变革。昨日(3月30日),经证券时报记者多方核实,多家国有大行、股份行以及城商行的总行已向各分支机构发出内部通知,自4月起,信用消费贷产品的年化利率将上调至不低于3%。这一举措标志着银行消费贷在经历了开年以来的新一轮“价格战”后,正逐步回归理性。
消费贷利率上调并非毫无征兆。近日,证券时报记者从多位银行人士处了解到,自2025年4月起,他们所在银行的信用消费贷产品年化利率将统一提升至不低于3%,而现存的年化利率在3%以下的超低利率贷款,银行方面希望客户能在3月31日前完成提款。
一家股份行位于华东某分行的人士透露,该行个贷部人员在周末紧急加班,通过电话或者微信等渠道,向那些已经申请了年化利率低于3%消费贷款的客户发出提示:“未提款的客户请在周一(3月31日)之前完成提款。”与此同时,也有银行工作人员抓住这最后的“窗口期”积极开展营销工作,向资质较好的个体工商户发出通知,提醒他们尽快在4月1日之前测试额度或者进行提款操作。
华夏银行位于江苏省的一家分行工作人员在内部发布通知称:“接紧急通知,4月起将不再允许发放低定价消费贷款。总行已修改活动参数,所有利率低于3%的优惠券,有效期已调至3月31日,请务必做好客户解释工作,抓紧时间营销促提。”此外,华南地区一家国有大行的个贷工作人员也发布内部通知,要求各位同事及时通知各自的客户进行测额或者提款工作。
除了国有大行和股份行之外,城商行也纷纷采取了类似的行动。一位金融消费者表示,他在北京银行APP上收到的多张“京e贷”固定利率优惠券即将过期,这些优惠券的优惠年化利率分别为2.55%、2.58%和2.78%不等,截止日期均为2025年3月31日。公开资料显示,“京e贷”是北京银行推出的一款线上信贷产品,借款用途分为经营用途和消费用途。
事实上,去年11月末在京召开的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工作会议就已经明确指出,“要充分发挥利率自律机制重要作用,有效维护市场竞争秩序,畅通货币政策传导,不断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强化利率政策执行,规范金融机构定价行为,促进金融机构提升自主理性定价能力。”
在此次利率上调之前,消费贷市场可谓是一片“低息红海”。金融监管总局此前印发通知,要求金融机构大力发展消费金融,以更好地满足消费领域的金融需求。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加大个人消费贷款的投放力度,合理设置消费贷款的额度、期限和利率,优化资源配置。同时,在有效核实身份、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探索开展线上开立和激活信用卡业务。
在扩内需、促消费的政策导向下,消费贷市场迅速掀起了新一轮的“价格战”,利率不断刷新历史低点。许多商业银行的消费贷年化利率都低于3%,少数银行的消费贷利率甚至下探至2.4%左右,这一水平低于央行3月公布的1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10至70个基点(BP)。
以中国银行为例,一位中国银行工作人员向证券时报记者介绍,“‘中银E贷’助力提振消费,最高贷款额度提升至30万元,年化利率2.9%起。”中银E贷是一款纯线上审批的个人互联网消费贷款。此外,该行的“随心智贷”产品的最高额度目前也从30万元提高至50万元,贷款期限最长延至5年。
相比之下,城商行消费贷利率的下行趋势更为明显,营销方式也是五花八门。不少城商行针对新客、团客推出了利率优惠活动。江苏银行针对新客推出消费贷优惠年化利率2.58%,额度最高100万元,期限最长3年;北京银行某消费贷产品在3月31日前有限时优惠,新客首借低至2.58%,额度最高100万元,期限最长3年,随借随还、按日计息。宁波银行“白领通”推出拼团活动,3人拼团,利率低至2.68%;5人拼团,利率低至2.58%。此外,该行“宁来花·直接贷”叠加专享优惠券后利率最低可降至年化2.49%。
融360数字科技研究院监测数据显示,2025年2月,全国性银行线上消费贷平均最低可执行利率为2.91%,环比下跌7个基点,同比下降28个基点,已经多次刷新历史低点。
然而,在消费贷利率不断走低的背后,银行的经营压力却呈现出上升的趋势。证券时报记者注意到,近期上市银行披露的2024年年报显示,国有大行、股份行等全国性银行的净息差普遍同比持续缩窄。具体来看,多家上市银行净息差同比降幅达19个基点,有股份行净息差较上年末下降超50个基点。金融监管总局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末,我国商业银行净息差下降至1.52%,同比下降17个基点。多家银行在年度业绩会上表示,已从资、负两端入手稳住息差下滑,但短期内净息差仍有下降空间。
值得警惕的是,银行个人信贷业务的不良贷款率也有抬头的趋势。在息差缩窄的背景下,政策加持的个人消费贷成为银行提高资产收益、推动零售转型的新增量。但由于居民收入下降、失业率上升等阶段性问题,多家银行个人信贷不良率出现抬头,消费贷等信用贷款的情况尤为严重,有银行个人消费贷不良率较上年末猛增7.93个百分点,这一现象引发了市场的广泛关注。
从实际执行情况来看,虽然商业银行消费贷产品呈现出低息的趋势,但大部分商业银行在客群分层、风险管控方面仍有严格的把关,并不是所有客户都能拿到最高额度、以最低利率贷款。
针对消费贷款利率不断下探的情况,业内人士也提出了相应的警示。招联首席研究员、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董希淼认为,这可能会带来两方面的影响:一是可能让消费者产生利率幻觉,不顾个人实际情况盲目申请贷款,从而加重个人债务负担;二是消费贷款可能被套用、挪用,从而导致信贷资金违规流入资本市场、理财市场等。
素喜智研高级研究员苏筱芮表示,“如何在更多额度、更长期限的授信业务与风险管理工作中取得平衡,银行机构仍面临挑战。”她认为,如何选择合适的场景来响应新规考验着各家机构的策略与眼光,银行机构需要把控场景方的资质、过往表现等,结合自身的客群与场景特征进行决策。
董希淼进一步指出,“2024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金融机构应摒弃规模情结和速度情结,不追求简单的规模增长和市场份额,而是应将贷款利率保持在合理水平,增强商业可持续性。金融管理部门应引导自律机制充分发挥作用,加强对金融机构的引导和规范。”
苏商银行特约研究员薛洪言告诉记者,“银行消费贷的未来突围方向需从‘价格竞争’转向‘价值深耕’。”他认为,首先,场景化嵌入是破局的关键。消费贷的本质是服务于具体消费行为,银行应跳出单纯放贷的逻辑,主动对接消费趋势和消费场景。其次,要进行客群分层与区域下沉,针对不同客群开发针对性产品,提高差异化竞争能力。最后,要持续发力金融科技,在提高风控水平的同时优化用户体验。最终目标是将消费贷融入实体消费链条,通过差异化服务体系实现从规模扩张到质效提升的转型。
本文围绕银行消费贷利率上调这一核心事件,详细阐述了上调的具体情况,回顾了此前消费贷市场“价格战”导致利率降至历史新低的状况,分析了银行面临的经营压力和个人信贷业务不良率上升的问题,同时业内人士指出需引导消费贷理性竞争,未来银行消费贷应从“价格竞争”转向“价值深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