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北京室外“游烟”现象展开,通过记者实地探访儿童医院、少年宫、地铁站口等场所,揭示了部分室外区域“游烟”普遍、市民对室外禁烟认知存在模糊地带等问题,同时专家建议应增加执法力度、修订控烟条例以扩大禁烟区域。
近日,“上海对边走边吸烟的游烟族出手了”这一话题登上热搜,不少网友呼吁其他城市,尤其是一线城市能够跟进。其实早在2015年6月1日起,被称为北京“史上最严”的《北京市控制吸烟条例》就已开始施行。10年来,该条例成效显著,北京成人吸烟率从23.4%降至19.9%,室内场所禁止吸烟也逐渐成为社会共识。
关于室外“游烟”情况,北京在该《条例》中对特定的公共场所室外区域禁烟已有明确规定。然而,新京报记者近日在实地探访中却发现,北京部分室外区域存在“游烟”现象。而且部分市民存在一种错误认知,认为只要是在室外就可以抽烟,对于哪些室外区域属于禁烟范围,他们的认知存在明显的“模糊地带”。
控烟专家表示,《北京市控制吸烟条例》无论是在10年前还是现在,在全国范围来看都处于非常先进的水平。不过,专家们也提出建议,应在特定区域加大执法力度。同时指出,《条例》并非“天花板”,在严格执行的基础上,还应与时俱进进行修订,相应地扩大禁烟区域。
儿童医院:部分烟民无视“禁止吸烟”提示
据媒体报道,上海曾在调研中发现,市民遭遇“游烟”最多的前五位场所为室外排队等候区域(如景区、饭店、饮品店等)、人行道和路口红绿灯等候区域、室外游乐场、公交车站、商场及商务楼出入口等。此外,市民对学校门口(尤其是接送学生时段)、医院大楼门口和地铁站出入口三类场所的室外二手烟问题反响强烈。
按照《北京市控制吸烟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规定,特定的公共场所、工作场所的室外区域禁止吸烟,其中包括幼儿园、中小学校、少年宫、儿童福利机构等以未成年人为主要活动人群的场所;对社会开放的文物保护单位;体育场、健身场的比赛区和座席区以及妇幼保健机构、儿童医院等。但《条例》并未明确指出究竟哪些区域属于上述场所的室外区域,存在“模糊地带”。
记者在探访中发现,这些“模糊”区域“游烟”现象普遍,聚集了不少吸烟者,而很多地方正是未成年人的必经之路。3月28日下午2点,记者来到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在患者出口和急诊门口都有不少吸烟者。患者出口人流量较大,其中有很多孩子。距离出口几米的位置,有几个交通隔离墩,有的男士坐在墩子上吞云吐雾,有的则站在人行道上吸烟。有的人将烟头熄灭后扔进旁边的垃圾桶,有的则干脆扔在路面踩灭。一位妈妈带着孩子从患者出口出来,见到有人吸烟,赶紧给孩子紧了紧口罩,快步走开。记者途经这里,顿时感觉烟味刺鼻。十余分钟内,大约有10位吸烟者在这个并不属于吸烟区的地方吸烟。
▲3月28日下午,儿研所东门外灭烟区,保洁员在清扫烟头。新京报记者 王飞 摄
在北京儿童医院,记者并没有看到类似的吸烟区或者灭烟区。儿童医院北门的保安人员告诉记者:“医院里不能吸烟,但出了医院就能吸。”然而,记者出了医院来到马路上,这里同样没有设置吸烟区。
少年宫:“禁止吸烟”提示牌形同虚设
除了儿童医院,少年宫也是孩子们的主要活动区域之一。3月29日上午10点半,记者来到西城区少年宫南门,门口有非常醒目的“禁止吸烟”提示牌。少年宫北门是家长接孩子的位置,此处有两名工作人员,他们手里都拿着已点燃的香烟,与他们一两米的距离,一位放学的小男孩正在等待家长。看到记者,两名工作人员迅速离开北门,走到位于北门大约10米的位置,但手中的香烟依然没有熄灭。
记者注意到,西城区少年宫为四合院式的校外机构,同时也是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3月29日下午,有人在汇琴购物中心2号门前抽烟。新京报记者 王景曦 摄
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附近的首开·福茂购物中心。首开·福茂紧邻宋家庄地铁站,商场前空地不算太大,人流更加密集,记者在此驻足几分钟,看到数人在离商场不远处吸烟。该商场一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出商场南门右转就是吸烟区。记者按照指引来到这处吸烟区,吸烟区设置在两堵墙之间,是一个没有门的空间,外面墙上挂着“无烟商场 禁止吸烟”的牌子,内部放了6个灭火器、1个放烟头的垃圾箱。有一名男士正在此处站立吸烟。不过,这处吸烟区紧挨着商场南门,再往右就是宋家庄地铁站I西北2口,吸烟区前常有来往的行人。
▲3月29日中午,西直门凯德茂商场西门外有两位吸烟者。新京报记者 吴婷婷 摄
3月29日下午4点左右,在新华百货商场南门,一位餐厅工作人员正背靠墙吸烟,他表示:“商场没有吸烟区,所以就只能来这吸烟,吸完了赶紧再进去。”
对于商场外侧是否有必要设置吸烟区,市民看法不一。3月29日中午,在西直门凯德茂和朋友逛商场的市民张先生认为,可以设置吸烟区,“跟朋友在商场看电影、吃饭,好几个小时不能吸烟,对烟民来说不太现实,只能选择到商场外吸烟。如果有吸烟区会好一些。”然而,记者采访中发现,对于室外吸烟点的设置与管理,比如设置的位置、与出入口的距离等,北京并没有出台具体标准。
也有市民持不同观点。29日下午,李女士和家人一起来到汇琴购物中心。李女士表示,虽然发现外面有人吸烟,但自己并不太在意这种情况,“因为北京室内是不让吸烟的,如果室外也不让吸,那不太现实。”她还说,自己带孩子远离吸烟的人就可以了,如果要求商场等场所管理室外吸烟的情况,也会增加商场的成本。
地铁站口:乘客出站即刻吸烟现象频发
仔细查阅《条例》不难发现,其中早已有相关要求,个人应当遵守法律法规的规定,不得在禁止吸烟场所和排队等候队伍中吸烟;在非禁止吸烟场所吸烟的,应当合理避让不吸烟者,不乱弹烟灰,不乱扔烟头。
新京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地铁站口的“游烟”现象十分明显,这同样困扰了很多市民。3月28日下午1点半左右,记者从2号线朝阳门站A口出站来到朝外大街。朝外大街聚集了不少商场、餐厅、写字楼,站口二三十米范围内人流量非常大。这一路口有四位男士正在聊天,其中两位在吸烟。此外,陆续出站的乘客中,有人迫不及待地掏出打火机,赶紧点燃手中的香烟。
▲3月28日下午,儿研所外,市民在马路上吸烟。新京报记者 王飞 摄
根据《条例》,在除了学校等其他禁止吸烟场所或者排队等候队伍中吸烟的,由市或者区卫生健康部门责令改正,可以处50元罚款,拒不改正的,处200元罚款。那么排队等候队伍的长度如何界定?姜垣解释说:“三人以上即为排队,因此北京的公交车站从理论上来说也是禁烟的。”她建议,公交车站的禁烟一方面可由志愿者执行,另一方面也呼吁市民朋友加入禁烟宣传的队伍中。同时,也可以在公交站台设置醒目的禁烟标志。
张建枢也指出,《条例》并没有规定公共汽车站这种露天的场站不能吸烟,只是规定在排队等候区禁止吸烟。但现在看来,“这条规定可能已经跟不上时代了,应该修改”。在他看来,治理“游烟”、电子烟问题都应提上修法的议程。
那么地铁口、火车站出站口等人流密集的区域,是否有必要设置吸烟区?姜垣表示,北京可以借鉴日本京都等城市的经验,在不影响其他公众通行的区域设置吸烟区。“火车停靠后,大家都在拥挤着从出口出站,那么吸烟区就可以设置在远离出口的位置,比如车头或者车尾,这样可以让吸烟者‘反向’走到吸烟区,对他们来说也是一种过渡和休息。”
姜垣还表示,经过十年的发展,北京的控烟条例仅修改过一次。她以中国香港地区举例说,2007年香港公布公众场所及工作间的禁烟措施,此后进行了十多次修改,并且禁烟范围不断扩大,包括公园、汽车换乘站等都规定了禁烟范围。她强调:“北京的控烟条例不是‘天花板’,应该不断地扩大禁烟范围。”她同时建议,加强禁烟执法力度,持续加强吸烟危害健康的宣传,提高公众对香烟危害的知晓率。
本文通过记者对北京儿童医院、少年宫、地铁站口等场所的实地探访,揭示了北京室外“游烟”现象普遍、市民对室外禁烟认知存在模糊地带以及相关法规执行存在不足等问题。专家建议增加执法力度、修订控烟条例以扩大禁烟范围,持续加强宣传提高公众对吸烟危害的认识,从而进一步推动北京的控烟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