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具身智能展开,介绍了2025中国具身智能大会的情况,阐述了具身智能的概念、应用前景、发展阶段以及面临的问题。同时重点讲述了北京在具身智能领域的重视与政策支持,以及海淀区的相关举措和产业布局,最后提及专家对具身智能未来的预测。
在人工智能技术不断取得突破的大背景下,具身智能正逐步从单一的技术突破走向产业协同发展,开启了生态化发展的全新阶段。3月30日,2025中国具身智能大会(CEAI 2025)在北京盛大开幕。此次大会上,众多与会专家针对具身智能的前沿科学问题、实际应用场景以及未来发展前景等诸多方面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对于具身智能这片充满潜力的广阔蓝海,业内专家们普遍持看好的态度。
北京作为引领全国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对具身智能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进行倾斜。据大会透露,北京市将以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具身智能创新策源地和产业发展增长极为主要目标,把创新驱动、平台支撑、场景牵引、生态优化作为发展具身智能的关键突破点。预计到2027年,北京在具身智能领域的原始创新能力将得到显著提升,基础设施建设会逐步完善,应用场景规模会不断扩大,产业生态也将持续优化。与此同时,具身智能产业园已经搭建完成,北京具身智能协同创新矩阵正式启动。
商业化落地前期关键阶段
那么,什么是具身智能呢?业界通常形象地将其比喻为“大脑”,它不仅能够指挥身体进行行动,还能通过身体与周围环境的交互来感知和学习,从而动态地适应外界的变化。
清华大学教授、CAAI副理事长孙富春认为,具身智能的智能体需要具备环境交互与任务生成的能力,能够在不同场景和任务中灵活切换,具备多种操作能力。而其最核心的能力在于,智能体的感知与行为需要具备认知与发育的能力。
国务院参事,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院长、教授,CAAI理事长戴琼海表示:“具身智能使智能体能够在真实环境中感知、理解和行动,为解决复杂的现实问题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方法。这种新的研究视角,不仅为人工智能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也为解决许多实际问题提供了新的途径。”
回顾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从语言处理到智能对话,从图像识别到视频创作,从自动驾驶到智能机器人,人工智能技术正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具身智能作为人工智能的前沿方向,更是展现出了巨大的应用前景。目前,其主要的落地方向涵盖了医疗、教育、制造等众多领域。
与会嘉宾达成共识,具身智能被认为是实现通用人工智能的重要技术路径,受到了全球的广泛关注,目前正处于技术突破性爆发、商业化落地前期的关键阶段。
然而,我们也需要清醒地认识到,具身智能目前整体仍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信息科技处处长韩健指出,从技术发展层面来看,具身智能还处于百家争鸣的时期,技术路线尚未统一;从数据资源方面来看,“能用”“好用”的高质量具身智能数据集成为了核心发展瓶颈;从落地场景角度而言,具身智能应用场景的挖掘和商业模式的确立仍需要时间去探索;从产业生态方面来讲,具身机器人攻关是一个复杂的生态工程,目前协同机制尚未完善,各环节之间的协作还存在不足。
核心产业规模近3500亿元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具身智能”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这充分彰显了其巨大的发展机会和重要地位。报告中提出“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培育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未来产业”,这标志着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进入了新阶段,具身智能已成为我国培育未来产业的重要方向以及全球科技竞争与合作的关键领域。
值得一提的是,北京市目前已经成为引领全国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的“佼佼者”,并在具身智能领域积累了良好的发展基础。2024年,北京市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接近3500亿元,相关企业超过2400家,占全国近一半。
北京市于今年2月在全国率先发布了《北京具身智能科技创新与产业培育行动计划》,旨在到2027年,使北京成为全球具身智能产业高地,实现原始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场景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生态持续优化。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该文件提出了技术引领“新突破”、平台支撑“新引擎”、场景开放“新范式”、生态构筑“新格局”等4个方面共17项重点任务。此外,北京市科委会同国家电网、京能集团、万达集团、科兴生物等行业用户,联合发布了首批具身智能领域标杆示范场景,围绕智能巡检、负重跟随、动态监测、起居辅助等场景,释放了2000余个具身机器人替代岗位。
作为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海淀区在发展人工智能方面责无旁贷。据北京市海淀区委副书记杨仁全介绍,海淀区于2024年4月率先发布了全国首个具身智能三年行动方案,并在今年2月落地了全国首个具身智能创新产业园。
此外,海淀区还进行了前瞻性的产业创新平台布局,支持成立了北京唯实具身智能研究院;着力打造标杆应用场景,围绕医疗、工业、商业等重点领域,组织实施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具身智能应用示范工程,促进创新产品的落地应用;发布了人工智能人才特区20条措施,设立了三期200亿规模的科技成长基金,支持具身智能等重点产业的发展,依托香港等地建设海外创新加速平台,支持企业“出海”。
据了解,目前海淀辖区内开设具身智能及机器人相关专业的院校有21所,集聚具身智能企业297家、人形机器人整机企业22家,已经形成了以“大脑、小脑、本体”为核心的具身智能全产业链条。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卢策吾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产业角度,可以参考新能源车的政策,希望政府在更多试验场景上提供支持。最终,具身智能或将发展为类似汽车的公用品,并拥有周边配套,因此每1年、5年、10年,都需要进行全盘布局。”对于行业的未来,孙富春预测:“具身智能预计在15年左右,可以代替70%的人类行为。”
具身智能在当前的发展态势,其作为人工智能前沿方向,虽处于发展初期面临技术、数据、场景、生态等多方面问题,但已受到全球广泛关注且成为国家战略。北京在具身智能领域积极布局,海淀区更是举措众多并形成了全产业链条。专家对具身智能未来发展持乐观态度,预测其在15年左右可代替70%的人类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