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中国推进“蓝色粮仓”建设展开,介绍了中国丰富的海洋资源基础,各地推进“蓝色粮仓”建设的举措,以及在建设过程中采用的先进技术、科学养殖模式,还阐述了海洋牧场产业链延伸带来的新发展机遇。
中国有着广袤的海洋资源,其大陆海岸线长达1.8万公里,岛屿海岸线也有1.4万公里。作为一个拥有14亿多人口的大国,吃饭问题和粮食安全至关重要。近年来,中国秉持大食物观,不仅向陆地要食物,也将目光投向了海洋,持续推动海上养殖业转型升级,“蓝色粮仓”日益充实,大国的饭碗也变得更加丰富多样。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促进渔业高质量发展,支持发展深远海养殖,建设海上牧场。在此政策指引下,中国各地积极响应,纷纷推进“蓝色粮仓”建设。比如山东省,累计创建国家级海洋牧场72处,在数量和规模上均位居全国首位;广东省着力发展海水种业,挖掘深远海养殖的潜力品种;浙江省则加快推进“海上千万工程”,提升渔船安全水平。这些举措不仅推进了“蓝色粮仓”建设,也为发展“蓝色经济”提供了更多的思路和方向。
这是位于山东省长岛南北隍城海域经海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内的深远海智能网箱平台。(受访单位提供)
在“蓝色粮仓”的建设过程中,先进技术的应用发挥了重要作用。“鱼脸识别”技术就是其中之一,雷达和双目视觉系统能够精准“看”到每一条鱼的面部特征、品种、体长等信息。通过“鱼脸识别”,还可以给鱼儿配上二维码,消费者在餐桌上扫码就能追溯鱼儿的成长过程,吃得更加放心。
工厂化网箱养殖模式也让收益更加稳定。记者跟随渔船来到长岛海洋生态文明综合试验区的海上牧场深处,乐园村村民栾建国用小刀撬开刚打捞上来的牡蛎给记者品尝,那软嫩的肉质和鲜甜的味道令人印象深刻。栾建国介绍,这里有4000多亩牡蛎养殖区。过去,由于大家不懂定量投喂,过剩的饵料和鱼粪沉到海底,堆积成厚厚的一层。如今,通过科学养殖,牡蛎的产量和品质都大幅提升,海洋生态环境也得到了极大改善。
长岛还推广了“牧场 + 渔户”接力养殖模式,引导经海海洋渔业有限公司与周边养殖户签订合作协议。渔民将鱼苗培养到合适阶段卖给公司,这样回本时间快,风险也小,同时鱼鲜的产量和品质也得到了提升。
海洋牧场产业链的不断延伸,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遇。在烟台市莱山区四十里湾海域,有一座“耕海1号”海洋牧场综合体,它就像一条璀璨的“项链”,一头是花瓣造型的智慧渔场,另一头是海星造型的综合体平台。这个综合体将渔业养殖与海洋旅游相结合,开创了“蓝色粮仓 + 蓝色文旅”的海洋牧场发展新模式。
周末的早上,许多游客会从码头乘船来到这里体验。在平台主甲板上,借助VR、AR等新科技,游客可以体验“海底两万里”“深海电梯”等互动项目,还能品尝美食、海上垂钓。山东耕海海洋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颜海东带着记者走上3楼,这里有71间海景客房。游客晚上可以“枕着”海浪入睡,早晨打开窗户就能看见壮美的日出。连接智慧渔场和综合体平台的是一条全长约800米的廊桥,游客们可以在此健身慢跑。
此外,“耕海1号”上还配备了太阳能和风能发电系统。颜海东介绍,整个牧场清洁能源总装机容量达到426千瓦,年均发电量50万千瓦时,节省资金40万元。
本文介绍了中国依托丰富海洋资源推进“蓝色粮仓”建设的情况。各地积极响应政策,通过先进技术和科学养殖模式提升渔业效益和海洋生态环境。海洋牧场产业链延伸开创了“蓝色粮仓 + 蓝色文旅”新模式,还采用清洁能源实现节能。“蓝色粮仓”建设在保障粮食安全、发展经济和保护生态方面均取得了积极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