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于中国非遗传承的现状与发展,以2025年春节期间非遗元素的广泛展现为切入点,探讨了我国非遗保护和传承的阶段性成果、面临的挑战,以及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在非遗传承方面可做出的特色贡献。同时,还分享了策划“我们的节日”系列主题展的观察与思考。
2025年春节,作为中国春节申遗成功后的首个春节,非遗元素在各种活动中大放异彩。从央视春晚、元宵节晚会,到各地热闹非凡的市集、游园活动,非遗的魅力无处不在。
此前,凭借聚焦非遗传承而在全球网友心中引发强烈共鸣的知名传统文化短视频创作者李子柒,此次身着华服亮相央视春晚,再度回归大众视野。这一事件进一步提升了非遗传承的知晓度与热议度,让更多人关注到非遗这一珍贵的文化宝藏。
那么,非遗传承如何在现有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呢?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民俗与非遗研究室主任毕旭玲研究员,与记者分享了她多年来的观察与思考。
立足国情 融入当下 推动文明互鉴
上观新闻记者提问:2003年,我国加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这对我国非遗传承与保护工作意义重大。20多年过去了,在您看来,我国非遗保护和传承取得了哪些重要的阶段性成果?
毕旭玲表示,在民俗学领域,有几句话广为流传:“世界上有众多的民族,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是世界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民族文化基因是中国梦的魂与根”“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回顾过去20多年,我国在非遗保护与传承领域的探索与实践,正是这些话语的生动体现。
多年来,我国秉持拯救濒危非遗项目、保护人类文化多样性的初衷,持续深入地推动对本民族文化积累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挖掘、整理工作。从政策与法律支持、名录体系建立、传承人保护、文化生态保护区设立等多个方面入手,不断加大非遗保护和发展的力度。
其中,最大的成就便是立足中国国情、扎根中华文化,建立起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非遗保护体系。2011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构建了非遗保护的制度框架,强调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标志着我国非遗工作进入依法保护的新阶段。
此后,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先后出台非遗方面的地方性法规,一些市、县也制定了非遗保护条例,使非遗保护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得以规范开展。
截至2024年12月,国务院公布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557项,文化和旅游部认定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056名,列入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名录项目10万余项。此外,我国还设立了23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和210多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在非遗整体性保护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我国还通过数字化保护、文旅结合、国际交流与合作、社会参与等多种手段,努力将非遗传承、保护与当下的经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在切实保护好珍贵文化遗产的同时,积极寻找不同类别的非遗与当下生产生活的连接点,促进非遗融入现代生活。
在为非遗传承营造良好社会氛围方面,各地依托非遗资源建设非遗工坊9100余家,非遗进商圈、进景区及跟着非遗去旅游逐渐成为新的时尚潮流。“非遗进社区”等活动深入开展,“非遗进校园”正在向“非遗在校园”转变,一批批“小小非遗传承人”不断涌现,为夯实非遗传承的根基发挥了积极作用。
这些阶段性成果在各地举办的新春市集、游园活动,央视春晚,以及各种非遗主题的晚会、纪录片、短视频类作品中都得到了充分体现。
例如,2025南京路禧市集在世纪广场开市。该市集精心设立了非遗文创、民俗小吃和文化互动等多个文化展示场景,为市民和游客营造出沉浸式的节庆氛围,让大家近距离感受非遗的魅力。
传承人始终是非遗保护的核心
上观新闻记者接着问道:很多人觉得非遗保护和传承是一条需要不断打磨完善的道路。在您看来,目前我国的非遗保护和传承,有哪些方面需要重点努力完善?
毕旭玲指出,20余年来,非遗传承保护面临的难点和挑战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传承人老龄化问题突出,非遗传承面临后继乏人的风险;二是一些非遗项目在市场化过程中,没有把握好“度”。老龄化问题较为直观,而过度商业化则是更需引起重视的隐忧。
当一个非遗项目被列入各级名录,往往会伴随着荣誉以及经济补贴和社会资源支持。为了让非遗项目更好地传承下去,我们鼓励它们走向市场。然而,当非遗项目过度市场化,传承人的生产行为完全由市场主导时,非遗项目的内核很容易发生改变,甚至失去保护价值。
如何把握好市场化的“度”,避免非遗项目从“因名获利”走向“重名重利”,这是大多数市场化的非遗项目都会面临的问题。
比如,非遗项目“鱼灯巡游”登陆上海新天地,以“蛇舞新春”的主题巡游开启乙巳新岁,为整个石库门街区增添了浓厚的节庆活力。但在发展过程中,也需要警惕过度商业化的问题。
上观新闻记者又问:这类问题具有一定的典型性,且似乎难以避免,该如何解决呢?
毕旭玲认为,仅依靠义利观等传统道德去约束传承人或非遗从业者是不够的,最好的办法是推动社会各界形成共识与合力。在坚守初心的同时,共同寻找有利于非遗项目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途径。
这里的“社会各界”包括政府相关部门、传承人、企业等。擅长为非遗传承融入现代社会生活提供策划、运营、推广服务的社会组织,也是重要的社会力量。
传承人是非遗保护的核心。在保护非遗项目的过程中,社会各界能否及时为传承人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很可能直接决定这些项目的走向和命运。
在这方面,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共同实施的中国非遗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对提升传承人技能艺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非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非遗传承人是中华文化的守护者。为了非遗的可持续发展,传承人必须认识到,非遗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社会、全民族甚至全人类共享的文化遗产,而非个人财富。公众也需要意识到,每一个中华儿女都对祖先留下的文化财富负有责任,应积极参与非遗保护活动,支持相关的宣传和教育工作。
今年豫园灯会期间,“非遗贺新春·2025豫园非遗大集”同步举办。全国各地特色非遗项目与豫园灯会相互映衬,相得益彰。图为正在展示中的山西平阳木版年画,吸引了众多游客的目光。
非遗的跨文化传播上海可以有更大贡献
上观新闻记者询问:在您看来,像上海这样的国际化大都市,可以为非遗传承做出哪些有特色的贡献?
毕旭玲提到,年前网络短视频创作者李子柒重回大众视野。她曾通过短视频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受到国内外民众的广泛关注。人们在赞扬她的坚守与创新之余,也感慨“中国需要更多的李子柒”。
这个案例给我们带来了启示:像上海这样的国际化大都市,在“以创新的方式将非遗项目融入当下生活”和“推动非遗项目跨文化传播”等方面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李子柒的成功在于她“自带流量”,擅长以鲜活、雅致的表达引发共鸣,她的创作对非遗传承推广起到了积极的引领作用。上海有众多紧跟时代潮流、热爱传统文化且充满热情和创意的年轻人,理应成为孕育更多类似李子柒这样的文化传播人才的沃土。
虽然在非遗传承项目的数量上,上海可能不占优势,但上海在推动跨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鉴方面有着深厚的积淀和良好的氛围。推动跨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鉴,也是非遗传承可持续发展道路上应具备的能力。由于上海的国际化程度较高,在这方面,上海拥有比其他地区更优越的基础,更容易取得显著成绩。
2025南京路禧市集在世纪广场的开市现场,热闹非凡,吸引了大量市民和游客,充分展示了上海在非遗传承与推广方面的积极探索。
上观新闻记者还问道:因为专业特长,从去年开始,您就为位于上海图书馆东馆六层的上海社会科学馆“我们的节日”系列主题展担纲策划人。这段工作经历,给您带来了哪些新的观察和思考?
毕旭玲表示,过去一年多策划“我们的节日”系列主题展的经历,让她有机会与大量观众面对面交流,也促使她思考“如何让传统节日融入现代生活”“如何以创新的方式调动观众的观展积极性”。
在此过程中,她发现传统节日之所以具有长久的生命力,与其传递积极向上的生命观、倡导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
如果我们能够用生动、有趣的表达和展览方式,在公众的当下生活与古人过节方式之间搭建桥梁,往往能激发大家深入了解的兴趣,进而引发深度共鸣。
很多观众带着问题意识来观展,他们既希望接触传统文化的精髓,从高品质的科研成果中汲取灵感和力量,也希望在思辨和体验中,激发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思考。如果我们在策展过程中能够呼应他们的需求,往往能更好地提升办展效果。
本文围绕中国非遗传承展开,阐述了我国在非遗保护和传承方面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包括建立特色保护体系、推动非遗融入现代生活等。同时也指出了面临的挑战,如传承人老龄化和过度商业化问题。强调传承人是非遗保护的核心,需要社会各界形成合力。此外,还探讨了上海在非遗跨文化传播方面的潜力和作用,以及策划传统节日主题展的相关思考。整体上为非遗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多方面的见解和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