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国家医保局印发的五批中医类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指南展开,介绍了该指南的覆盖范围、对中医服务的促进作用,以及在技术创新、优质医疗技术、成果转化等方面的支持体现,还提及了项目数量整合、计价单位调整等内容,同时说明了医保局在试点探索及后续规划。
在当今社会,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其发展备受关注。近期,国家医保局在推动中医服务发展方面又有重大举措。国家医保局已正式印发了五批中医类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指南,这五批指南分别涉及中医类(灸法、拔罐、推拿)、中医外治类、中医针法类、中医骨伤类、中医特殊治疗类。可以说,这基本覆盖了中医所涉及的所有诊疗服务领域。通过对价格项目进行规范,其目的在于促进中医服务实现提质增效。
这一重要消息是记者在3月28日国家医保局举办的中医类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指南解读直播活动上了解到的。医疗服务价格项目在整个医疗体系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它就像是连接医院和患者的桥梁,关系着医院提供的服务能不能收费、怎么收费才合适。国家医保局医药价格和招标采购司专班项目组负责人张雯介绍,国家医保局已经连续五年指导各省份开展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工作,并且重点将中医类优先纳入调价范围,这充分体现了对中医发展的重视。
国家医保局医药价格和招标采购指导中心价格管理技术专班负责人唐菲进一步介绍,中医类立项指南具有多方面的积极意义。首先,它体现了对技术创新的支持。新的价格项目颗粒度更大,这意味着对新技术更加友好,能够为新技术的发展提供更好的环境。其次,体现了对优质医疗技术的支持,对于像针法、骨伤等对手法要求较高的技术,还探索按医生级别差异定价,这样可以更好地体现不同医生的技术价值。再者,体现了对成果转化的支持,专门设立了仪器针法的价格项目,有效解决了此类创新成果的收费问题,助力加快成果的转化。
张雯还提到,过去各地中医类项目数量差异较大,多的地方有600多项,少的地方也有100余项。而新的中医立项指南对服务产出相同的项目进行了“合并同类项”处理,最终确定为99项。虽然项目数量减少了,但能够兼容的服务内容却更加丰富。比如,将各地的特色针法纳入“特殊手法针法”项目收费,对于被列入地市级及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针法技术,也不需要重新申报新增项目,这无疑为中医特色技术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便利。
此外,立项指南还对一些项目的计价单位进行了调整。以针法为例,过去是按“穴位”收费,现在改为按“次”收费,这样的调整能够更好地突出技术价值。
据悉,国家医保局已经指导5个试点城市和3个试点省份探索医疗服务价格新机制。其中,5个试点城市已经通过两轮的调价实践,在价格总量调控、分类形成等核心机制中体现出对中医传承创新发展的支持。目前,国家医保局已累计印发27批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指南。国家医保局表示,预计后续还将编制发布10批左右立项指南,持续做好原有价格项目的规范整合工作,畅通新技术收费通道,为中医的持续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国家医保局印发五批中医类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指南,该指南基本覆盖中医诊疗服务,通过规范价格促进中医服务提质增效。指南体现了对技术创新、优质医疗技术和成果转化的支持,对项目数量进行整合、调整计价单位。同时,医保局在试点探索新机制,后续还将持续推进立项指南编制,为中医发展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