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9日,“可复制的自驱力”长三角青少年篮球发展对话分享会在上海向明中学举办。众多篮球领域的领导、专家和从业者齐聚,围绕青少年篮球发展的挑战与创新实践展开交流,探讨区域协作、体教融合等方面的发展路径,各嘉宾发表了不同观点和建议,同时各地代表分享了区域特色实践。
在3月29日上午这个充满希望与活力的时刻,一场意义非凡的“可复制的自驱力”长三角青少年篮球发展对话分享会在上海市向明中学盛大举办。此次盛会吸引了来自中国篮球协会、长三角各省市体育局及篮球协会的领导、专家们,还有众多在青少年篮球领域有着丰富经验和卓越成就的优秀从业者。他们从四面八方汇聚于此,带着对青少年篮球事业的热忱与期望,共同聚焦青少年篮球发展的核心议题,携手推动区域协作,为长三角地区乃至中国的青少年篮球事业注入新的活力。
本次分享会现场气氛热烈而庄重,与会嘉宾们围绕青少年篮球发展所面临的挑战以及实践创新展开了深入且富有成效的交流。大家一致认识到,长三角地区在青少年篮球发展方面拥有先发优势。这里经济发达、体育资源丰富、群众基础良好,具备进一步深化发展的坚实基础。基于此,大家达成共识,认为应充分发挥区域联动效应,深化体教融合,优化赛事体系。未来,长三角三省一市将共同努力,进一步推进赛事的标准化与品牌化建设,加强行业治理,不断完善青训体系,为中国篮球培养输送更多高水平的后备人才。
上海市体育局副局长宋慧在开幕致辞中,用深情且富有感染力的话语表达了对篮球运动的深刻理解。她指出,篮球不仅仅是一项锤炼体魄的运动,更是塑造团队精神的重要载体。为了更生动地说明校园篮球对城市篮球文化的深远影响,她以姚明一代的成长经历为例。姚明等优秀篮球运动员从校园篮球起步,一步步走向世界舞台,他们的成功不仅为中国篮球赢得了荣誉,也为城市篮球文化的发展树立了典范。
上海市篮球协会会长龚德庆对首届长三角青少年篮球联赛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认为该联赛开创了区域联动赛事的新模式,提升了赛事的层级与多元化发展水平。在他看来,这种创新的赛事模式为青少年篮球运动员提供了更广阔的展示平台,也为区域篮球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他希望此次交流活动能够进一步促进行业合作,激发创新活力,推动长三角地区青少年篮球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中国篮球协会竞赛部部长肖红安以《角逐未来——中国篮球青少年赛事体系初探》为题,对赛事改革路径进行了深入剖析。他指出,长三角青少年篮球联赛正逐渐成为全国赛事改革的标杆。同时,他也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篮球发展面临的诸多挑战,如体校留人难、职业俱乐部功利化、学校篮球培养断层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他提出需借鉴国际经验,建立统一的技术标准、教练认证体系以及完善的赛事体系,以推动中国青少年篮球赛事的健康发展。
上海体育大学副教授张琪在《青少年篮球赛事改革与长三角发展的破局之策》的发言中指出,我国青少年篮球赛事虽然以篮协U系列为核心,但在竞争程度和国际对标方面仍存在明显差距。为了打破这一困境,他建议整合社会与校园资源,以长三角高铁圈为纽带打造跨城赛事网络,优化赛事运营。此外,他还倡导三大球(篮球、足球、排球)协同改革,促进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来自安徽、浙江和江苏的代表们也纷纷上台,分享了各自区域在青少年篮球发展方面的特色与创新实践。江苏省苏州市体育运动学校副校长王芳介绍了苏州青训体系的创新做法。他们通过科学选材构建梯队,强调“管理出成绩”的理念,努力打破“体校生=文化缺失”的刻板印象。她还提出“去标签化”策略,特别强调防守训练在塑造球员意志品质中的重要作用。
本次活动由上海市体育局、江苏省体育局、浙江省体育局、安徽省体育局联合主办,上海市篮球协会承办。这充分体现了各省市对青少年篮球事业的重视和支持,也为活动的成功举办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3月29日在上海向明中学举办的“可复制的自驱力”长三角青少年篮球发展对话分享会意义重大。众多业内人士围绕青少年篮球发展展开交流,明确了长三角地区在该领域的优势和发展方向,包括发挥区域联动、深化体教融合等。各位嘉宾从不同角度剖析问题并提出建议,各地代表分享了特色实践,为推动长三角青少年篮球发展及中国篮球人才培养提供了思路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