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详细介绍了东风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24年全年财报情况,包括营收增长、销量下滑等现状,分析了合资品牌销量低迷和自主品牌崛起的原因,还阐述了东风扭亏为盈后定下的2025年高目标以及为实现目标在车型推出、品牌布局、智能化研发等方面的计划。
在成功交出一份营利双增的出色答卷之后,东风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为“东风”)给自己设定了更为高远的目标。
3月26日晚间,东风正式发布了2024年全年财报。财报数据显示,公司总营收达到了1061.97亿元,与上一年相比同比增长了6.9%。深入探究这一增长背后的原因,主要得益于乘用车业务收入的显著增长。东风乘用车在去年的收入高达521.18亿元,同比增长幅度达到了22.96%,超过了商用车的471.17亿元。而且,乘用车收入占总营收的比例达到了49.1%,而在去年这一占比仅为42.6%,这也是近三年来乘用车收入首次高于商用车。
然而,在营收呈现增长态势的同时,东风汽车的销量下滑趋势却并未得到有效遏制。
去年,东风全年的销量约为189.59万辆,与上一年相比同比下降了9.2%。遥想2016年,集团的巅峰销量达到了427.67万辆,在短短8年的时间里,销量下滑了近250万辆。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受到合资车销量低迷以及新能源车快速崛起这两大因素的影响。
具体而言,长期以来作为东风重要利润支柱的东风日产和东风本田等合资品牌,如今正深陷销量下滑的困境。曾经辉煌一时的东风日产,其销量从2020年的131万辆急剧降至2024年的63.12万辆,仅去年一年同比就下滑了12.7%;东风本田在2024年的累计销量为42.82万辆,同比下滑幅度更是高达29.2%。
东风日产旗下ARIYA睿雅 (左宇 摄)
这两大合资品牌的销量占比曾经一度高达66%,但如今却成为了拉低集团整体销量的重要因素。究其根源,一方面是因为市场竞争变得日益激烈,众多自主品牌在产品力、性价比等多个方面不断进行提升,对合资品牌形成了强有力的冲击;另一方面,合资品牌在应对新能源汽车和智能化浪潮时,反应速度相对迟缓,产品布局未能及时跟上市场需求的快速变化。
值得庆幸的是,自主品牌在去年实现了快速崛起,正在加速弥补合资品牌低迷所带来的影响。
2024年,东风自主乘用车的销量为43.89万辆,与上一年相比同比增长了26.4%。其中,岚图品牌的表现尤为亮眼。作为东风旗下的高端新能源品牌,岚图在去年的累计销量达到了8.57万辆,同比增长幅度高达70%;东风风神等品牌也在不断发力,实现了销量的增长。
自主品牌的崛起也为集团毛利的回升提供了助力。根据财报显示,东风去年的毛利率同比提升了2.9个百分点,达到了12.8%。公司表示,这主要是因为自主乘用车及新能源业务毛利在同期实现了大幅提升,毛利率较同期提升了8.4个百分点,达到了12.9%。
东风汽车财务控制部总经理廖显志坦诚地表示,与新能源行业头部企业相比,我们在毛利率水平上的差距有限,主要的差异体现在规模效应方面。
在盈利方面,东风在2023年由于合资品牌销量的快速滑落,营收出现了亏损。而在去年,在合资品牌销量下滑速度放缓、自主品牌加速发展的情况下,东风成功实现了扭亏为盈,全年净利润达到了0.58亿元。
在成功扭亏为盈之后,东风为自己制定了更高的目标:在2025年实现300万辆的总销量,其中新能源销量要达到100万辆,海外出口达到50万辆。这一300万辆的总目标与2024年的189.59万辆相比,增速超过了58%,无疑面临着不小的压力。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东风计划在年内推出7款全新乘用车车型和3款商用车新能源基础车型,并且要打造至少2款年销过10万辆的“大单品”。
在自主品牌的布局上,岚图品牌计划在2025年推出4款及以上全新或改款车型,车型涵盖MPV、SUV和轿车等多种类型,并且将全面搭载华为乾崑智驾和鸿蒙座舱系统;纳米品牌在2024年推出首款车型之后,将在2025年迎来第二款战略车型的发布;奕派品牌则计划在2025年推出多款新车型,涵盖混动、增程和纯电等多种动力版本;猛士品牌也将在2025年推出第二款车型。
吴迪 摄
在合资品牌方面,东风同样开启了快速转型的模式。东风日产在今年正式亮相了首款纯电动车型日产N7,根据规划,其未来还将推出5款新能源车型,涵盖纯电动、插电混动和增程式动力系统。
在智能化层面,东风正在积极研发基于大模型的端到端智能驾驶系统,其自主研发的新一代高阶智能驾驶系统也将于2025年内实现量产搭载。此外,东风计划在今年上海车展期间发布OS系统、智能驾驶等新技术。
2025年对于正在转型发展的东风来说,无疑是至关重要的一年。想要重回正轨,东风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
本文围绕东风汽车2024年财报展开,阐述其营收增长但销量下滑的现状,分析了合资品牌低迷与自主品牌崛起的原因及影响。扭亏为盈后东风定下2025年高目标,并从车型推出、品牌布局、智能化研发等多方面规划转型。不过,实现目标面临较大压力,2025年的转型之路充满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