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3月29日《新闻联播》报道,涵盖外资机构上调中国经济增长预期、支持民营企业参与“两新”政策、西藏特色产业助力高原经济、我国国际收支贸易情况、县域充换电设施试点以及安徽江巷灌区工程开工、科研院所雄安行活动等多方面经济和发展动态。
央视网消息:3月29日,《新闻联播》为我们带来了一系列令人振奋的消息。当下,中国多个领域都展现出了强大的发展潜力与韧性,经济发展态势不仅向新,而且向好,整个经济环境一片生机蓬勃。
外资机构密集上调中国经济增长预期
自开年以来,中国经济就呈现出了积极向好的发展态势。这一良好表现吸引了多家外资金融机构的关注,近日它们纷纷上调了今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期。
国际知名投行摩根士丹利日前在发布的研报中指出,中国一季度经济表现超出预期,特别是新产业投资动能十分强劲。基于此,该机构将中国全年经济增长预测上调了0.5个百分点。与此同时,摩根大通、汇丰、野村等外资金融机构也纷纷跟进,不同程度地提高了对中国GDP增速的预期。
外资金融机构普遍认为,中国各项宏观政策持续发力并不断显效,这将累积起更多的积极因素,有力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回升向好。
我国加力支持民营企业参与“两新”政策
记者从国家发展改革委了解到,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实施以来,对民营企业的发展起到了强有力的支持作用。初步统计显示,在工业和回收循环利用领域,支持民营企业的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规模占到了八成以上,这带动了相关领域民间项目投资的平稳增长。
下一步,国家将持续优化民营企业参与“两新”的政策环境。一方面,会加紧下达2025年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设备更新投资补助资金;另一方面,将优化民营企业设备更新的融资环境,加大贷款贴息力度。具体而言,会在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的基础上,研究制定加力实施设备更新贷款贴息政策,进一步降低经营主体的融资成本。
西藏壮大特色产业 助推高原经济高质量发展
西藏自治区近年来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积极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同时不断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有力助推了高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如今的西藏,无论是特色产业的蓬勃发展,还是民生保障的持续改善;无论是对外经贸的快速提速,还是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发展动能都在不断增强,雪域高原正焕发出新的活力。在牦牛核心产区那曲,牦牛全产业链已经带动超过37万人增收,增收总额达到6.7亿余元。今年,当地还加大了良种培育、生态养殖、品牌升级等方面的投入,努力实现扩草增畜与产业增效的双赢。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各项工作也在稳步推进。例如在拉萨,旁多引水工程正在加紧施工,建成后将能够满足拉萨中心城区生活和生产用水需求。目前,西藏公路通车里程已经达到12.49万公里,民航干支连接,铁路干线贯通5个地(市)。
2月我国国际收支货物和服务贸易进出口规模同比增长14%
财政部日前公布了2025年县域充换电设施补短板试点县名单,此次名单涉及26个省份共计75个试点县。中央财政将安排资金支持试点县公共充换电设施建设运营、配电网改造等工作。预计这一举措将带动试点县新建充电设施超过1.4万台、换电站超60座,总功率超过300万千瓦。
安徽江巷灌区工程开工建设
3月28日至29日,2025年科研院所雄安行活动成功举行。国家重点科研院所、中关村跨界创新联盟各专委会及产业中心、雄安新区相关单位等100多人参加了此次活动。活动通过参观考察、座谈交流、专题演讲等多种形式,有力促进了科研院所与雄安新区的深度合作。
3月29日《新闻联播》报道的内容展现了中国经济在多个领域的积极发展态势。外资机构上调经济增长预期体现了国际对中国经济的信心;支持民营企业政策为经济注入活力;西藏特色产业与基础设施建设助力高原经济;国际收支贸易增长、县域充换电设施建设、安徽江巷灌区工程开工以及科研院所与雄安新区合作等,都从不同方面反映了中国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和强大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