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比”这一主题展开,深入探讨了比的多种形式和影响,包括比较、攀比、比照和比拼,引导人们正确看待“比”,发挥“比”的积极作用,实现共同提升。
在人生的舞台上,“李建永”深刻指出,人活在世上,比较似乎成了一种常态,大家总是在有意无意之间进行着各种各样的比较。
而问题的核心在于,我们究竟该比什么?和谁去比?又要以怎样的方式去比呢?
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比”,其实就是比较的意思。比较是我们认识人和事物的必要方法,在社会生活和个人人生当中,它都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与工作里,经常使用的度量衡单位,就是一种比较;各级各类的考试,是比较;各种各样的评奖和评比活动,同样也是比较。比的本质,其实就是区分、区别和辨识。就好比我们要区分美的和丑的、红的和黑的、大的和小的、优质的和劣质的、创新的和守旧的等等。比较就是鉴别,如果没有对比鉴别,那么在客观上就不会有精确的标准,在主观上也不会有精准的判断。一旦失去了精确标准与精准判断,那么所有的评比评奖活动就会失去公平公正,变得毫无意义,甚至比不评不比所带来的危害还要大。
没有攀比就没有伤害。俗话说的“气人有,笑人无”“世情看冷暖,人面逐高低”,这些描述的就是被庸俗化、市侩化了的比。“分别心”会让人产生攀比心理,人们会去比学历、比工作、比职务、比收入、比奖金、比彩礼、比房子、比车子、比孩子、比老婆老公,千方百计地寻求一切能够“显山露水”的优越感,总是想要高人一等。攀比心会催生虚荣心与嫉妒心。“羡慕嫉妒恨”就像是一剂心灵毒药,窝在心里会自我伤害,“挥发”出来还会伤害别人。而且,无止境的攀比会引发无边的焦虑,既伤害自己的情绪和健康,又浪费生命和时间。如今在网络上,不少文章和短视频传播各种“鄙视链”和“办公室政治”等内容,实际上是在教唆人们进行极限攀比和恶性竞争,这种行为会坏人心术,这样的“比”实在是不可取。
没有比照就没有反省。“比”也是我们正确认识自我的必要途径。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曾说过:“人只有通过比较才能认识自己。”通过比较、对比、比照,能够让人沉思反省。有了比照,我们才能认识到自己的差距和不足。就拿写文章来说,我们既可以进行横向比较,也可以进行纵向比较,和同时代的名家名作比,和历史上的文豪杰作比,这样就能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文章存在多大的差距。比照,既可以让我们了解到别人的长处,也可以让我们明白别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长处。例如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他读书读到“瞀瞀然如飞蝇垂珠在眸子中者,动以万数,盖以苦学力文之所致”,这大概就是今天人们所说的“飞蚊症”。然而读书能读到如此严重的症状,又有几个人能够做到呢?正是因为他下了后人难以比拟的苦功,才拥有了后人难以企及的诗名。了解自己是真正的进步。我们要向上比,见到贤能的人就想着向他们看齐;也要和自己比,争取每天都能有所进步。即使努力了却没有做到,也没有什么可遗憾的,这并不影响我们仰慕先哲,也不影响我们欣赏美好的人和美好的事物。
没有比拼就没有进步。《周易·乾卦》大象辞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三爻“终日乾乾”以“进德修业”,四爻“或跃在渊”而“欲及时也”,这都在告诉我们要为所处的时代而努力。我的女儿最近跟我说,现在有些人贩卖社会焦虑,还吹嘘“躺平文化”,这对于那些刚步入社会、正处于创业阶段的年轻人来说,就像是有毒的“精神休克疗法”,危害极大。是啊,没有比拼和打拼,又怎么会有进步与成功呢?女儿还说,她的每一点进步,都是在向自己的理想靠近,人生苦短,时间不等人!我为她的这种想法点赞。
“比”字的本义是亲密。《说文》中讲:“比,密也。”比能够分出高下,但这并不是你死我活的斗争。古老的围棋,就很能体现这种中国智慧——“比较优势”。在下围棋时,“手谈”不一定非要全歼对方的子力,多1/4子也是胜出。“比”的反面是“北”,“北”代表“二人相背”,隐含着“败北”的意思。小到个人和家庭,中到企业和公司,大到地区和国家,一旦从“比”走向了“北”,就会导致人心背离,失道寡助。
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比的积极精神,就是要从“不同”中寻求“和”,通过比学赶帮,不断向前向上,实现共同提升。就像《国语》中所说:“君子比而不别。比德以赞事,比也”。
本文全面探讨了“比”的多种内涵和影响,指出比较是认识事物的必要方式,攀比会带来伤害,比照能促进自我反省,比拼可推动进步。同时强调“比”应从“不同”中求“和”,发挥其积极作用,避免走向不良方向,引导人们正确对待“比”,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共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