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程瑞鑫展开,介绍了他与作者的相识过程,讲述了他丰富的从业经历以及在绘画领域的多方面成就,包括他的绘画风格、创作理念和写生习惯等,展现了他对艺术的执着追求。
我与程瑞鑫曾一同在浙江日报社大院共事多年,不过真正的交往是从北京开始的。那时,我担任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北京分社社长,由于工作上的缘故,和时任《中国美术报》社社长兼总编辑王平及其团队往来频繁,程瑞鑫便是其中之一。
后来,我调到中国摄影家协会工作,瑞鑫多次到协会来看望我,我们还一起画画。瑞鑫原本是一名摄影记者,他的从业经历极为丰富,曾多年担任江西省报驻沪记者。摄影和绘画都属于造型艺术,都以定格美好瞬间为目标。瑞鑫从摄影领域涉足绘画,从新闻工作进入绘画创作,在工作之余,他不断研习油画、水彩、中国人物画和山水画,能够触类旁通。瑞鑫堪称真正的“多面手”。就国画来说,无论是人物、山水,还是花鸟,程瑞鑫都能信手拈来,世间万物皆可成为他笔下的素材。和朋友相聚时,谈笑之间,一幅人物速写便能在他的手中完成。
倘若一个人的工作能与兴趣爱好相契合,那无疑是无比幸福的。从《美术报》到《中国美术报》,从南方到北方,程瑞鑫始终坚定不移地坚守着自己的“艺术圣地”。他积极主动地承担报社领导交办的任务,开办中国画高研班,策划组织美术采风活动,乐在其中。他策划的系列名家工作室高研班涵盖了油画、国画、素描和书法等多个领域。在工作过程中,瑞鑫与众多书画名家结下了深厚的情谊,自身的绘画水平也得到了长足的提升。
瑞鑫的花鸟作品并非仅仅是对自然生物的简单描绘,其中还蕴含着他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生命的深刻感悟。他通过笔墨,赋予花鸟以情感和灵魂,让观赏者在欣赏画作时能够产生共鸣,感受到画家内心深处的宁静与喜悦。他的每一幅作品,每一笔每一划都凝聚着他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深刻理解。他打破了传统花鸟构图中过于对称、规整的模式,以一种看似随意却又充满巧思的方式安排花鸟的位置。比如他创作的《春枝雀语》,几只麻雀在弯曲的树枝上或站立或栖息,树枝的走势蜿蜒曲折,打破常规,却又巧妙地掌控着画面的重心,麻雀灵动的姿态与鲜嫩的枝叶相互映衬,让整幅画充满了生机与活力,清新自然,毫无雕琢的痕迹。
他的作品《香溢满堂》在构图上也突破了传统的程式,荷花与荷叶相互映衬,错落有致,突出了花形的大小姿态和色彩的变化。花的亮色在深色背景和荷叶的衬托下,呈现出高低起伏的韵律,让观赏者从视觉上仿佛身临其境,能闻到阵阵香气。瑞鑫在版纳写生的作品《竹影清风》画面取纵横之势,竹杆粗细组合,或开或合,枝叶看似随意挥洒,在有法与无法之间游走,更注重整体的感受,就像清风拂过竹林,让人神清气爽。
瑞鑫画画十分接地气。在他看来,雅俗共赏是中国画创作应有的追求。逢年过节,他都会创作一批应景的贺画送给亲朋好友。比如在中秋节时,他以《举杯邀明月》为题,生动地刻画了诗仙李白高举酒杯,在桂花树旁邀“明月”共饮的情景。画中李白神态潇洒不羁,衣袂飘飘,桂花的笔触细腻,仿佛香气要溢出纸面,明月的晕染恰到好处,营造出一种浪漫而又充满诗意的氛围,让人沉醉其中。
程瑞鑫的山水画师法自然,他走遍了祖国大江南北的山川河流,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他笔下的山水,既有北方山川的雄浑壮阔,又有南方山水的灵秀婉约。在描绘黄山时,他用苍劲有力的笔触勾勒出山峦的轮廓,用浓淡相宜的墨色表现出云雾的缥缈,让观赏者仿佛置身于黄山的奇峰云海之间,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而在描绘江南水乡时,他又用细腻柔和的线条描绘出潺潺的流水、古朴的石桥和错落有致的民居,展现出江南水乡的温婉柔情。
今年春节,我受邀到杭州程瑞鑫家做客,还亲手书写了“雪瑞梅香颂程门,兰飞竹舞气祥和”送给他。程瑞鑫的岳母夸赞他是个好女婿。他的妻子理解他对艺术的热爱与执着,主动承担起家庭琐事以及陪伴、教育女儿的重任,让他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绘画创作中。每当他完成一幅作品,爱人和女儿总是他的第一批观众,会给予他最真诚的赞美和建议,给予他精神上的鼓励和支持。女儿也以他为骄傲,在他的熏陶下,对绘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家庭成为了他艺术创作的坚强后盾。
由于瑞鑫曾是记者出身,他特别重视也擅长写生,通过现场绘画或摄影记录真实场景,捕捉并展现客观存在的美感和细节,深入了解对象的形态特征和内在情感。到北京工作后,他总是随身携带速写本和画笔,常常利用坐地铁的时间在旅途中进行写生创作。每一班地铁都是社会生活的动态展示空间。他的笔下有戴着耳机低头玩手机的上班族,有外地来京的农民工,有专注看书的年轻学子,有抱孩子的妇女……他用速写记录下城市中最真实的烟火气,让这个特殊公共空间里的人物故事成为这个时代永恒的记忆。他用这种争分夺秒的创作方式对抗时间的虚无,让单调的旅程充满丰富的艺术体验。
2024年,程瑞鑫舍近求远,在北京宋庄建立了自己的书画工作室。很多时候,他因为专心作画而很晚才休息,就直接住在工作室。第二天再从宋庄坐地铁去单位上班。宋庄距离中国国家画院有50多公里,每天坐地铁通勤成了他的日常,在地铁6号线东夏园与花园桥站区间往返,单趟大概需要一个小时。程瑞鑫利用手机软件画速写,以最简便的方式随时记录所见所闻。地铁里每天都有鲜活的人物形象,师法生活让他体会到触摸艺术本质的乐趣。
程瑞鑫热衷于写生,这让我想起了同样喜欢写生的方增先先生。方增先先生对生活条件的要求很低,只要吃饱穿暖就行。他在担任上海美术馆馆长和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主席时,按规定完全可以使用单位的公车,但很多时候他出门开会办事,都喜欢挤公交车。作为一位人物画家,在公交车上他可以观察到形形色色的人,把人们的神态举止记在心里,回家后用速写的方式“默写”出来,这是方老师的一大乐事。程瑞鑫同样在生活中处处留意,不放过任何一个捕捉灵感的机会,这种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对艺术的执着追求,让他的作品充满了生活的温度。
程瑞鑫践行着“生活艺术化、艺术生活化”的理念,如同一位丹青追梦的苦行僧,一直在艺术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本文详细介绍了程瑞鑫的从业经历、绘画成就、创作风格和写生习惯等内容,展现了他在艺术领域的多面才华和对艺术的执着追求。他从摄影记者转型为画家,在绘画的多个领域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其作品充满生活气息和艺术感染力。同时,他的家庭给予了他创作的支持,他也善于从生活中捕捉灵感,像方增先先生一样对生活细致观察,是一位真正践行“生活艺术化、艺术生活化”理念的艺术追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