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恋爱脑”展开,先是阐述了坠入爱河的特点,接着分析了“恋爱脑”的表现,如侵入性思维、过度依赖对方等,还探讨了理想化、“重新编码”等相关心理机制,最后给出了摆脱“恋爱脑”的建议。
这篇文章文字数2700 +,预计阅读需要7分钟。
坠入爱河,仿佛是一场毫无征兆的失控之旅。它就像一种无法抑制的坠落,从主体放弃主体地位的那一刻起悄然开始。我们常常以为自己能够凭借意志和决定去爱上一个人,然而实际上并非如此。正如《死刑判决》中莫里斯·布朗肖所说:爱始于一种失控,我们不是靠意志和决定而爱上一个人的。
图/《恋恋笔记本》
侵入性思维
那些被贴上“恋爱脑”标签的人,就如同患有强迫症一般,会经历重复且具有侵入性的想法。对方仿佛无时无刻不在侵占着他们的大脑,让他们难以自拔。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时间和空间,可“恋爱脑”们却恨不得每分每秒都和对方黏在一起,就像连体婴一样,一刻也不想分开。
数据显示,他们会将85% – 100%的时间都花费在思考恋人的事情上。这严重影响了他们的日常生活,导致他们无法集中注意力好好工作、学习。
过度依赖对方
“恋爱脑”的爱情往往是强迫性或依赖性的爱恋,类似于一种行为成瘾。一旦他们和恋人建立起联系,就仿佛抓住了救命稻草。和恋人在一起时,他们会体验到强烈的快感、满足感和欣快感。
然而,他们也是患得患失的。既渴望亲密和陪伴,又敏感多疑。独处时,他们会感到焦虑、无助、沮丧,极度害怕被抛弃,甚至丧失了独处的能力,在爱情中逐渐迷失了自我。
图/《爱在黎明破晓前》
自恋的防御:理想化
我们总是对父母、恋人抱有期待,拒绝接受他们的不完美,不愿承认他们的任何瑕疵。理想化(过高评价某个人)其实是一种否认现实、避免失望、维持自尊的防御机制。
当父母无法满足我们的理想化期待时,我们就会将目光转向其他人。此时,父母在我们心中可能就会成为“坏人”,而新的理想化对象则成为新的“好人”。直到这个新对象让我们失望,我们又会转向另一个人。如此周而复始,希望一次次升起,失望也不断累积。
图/《暮光之城》
“重新编码”
有意义的个人改变只有在特定情况下才能完成。为了适应所面对的现实情况,我们可以抛弃过去的生存机制,然后进行“重新编码”。当然,我们无法改变已经实际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但当年我们可能不得不把接收到的关于自己的(或许是假定的)负面信息当作权威,而现在我们可以重新评估这些信息的合理性,改变对先前可能发生过的事情最初的理解或解释。
设定关系的边界
对于“恋爱脑”来说,爱人的重要性往往超越了自己的生命。他们可以为爱人“付出一切”,却唯独不会考虑对方的感受,尊重对方的边界。
设定并坚持边界可以给我们一种结构感和能动性,让我们在面对爱情时保持理性与原则。正如莎士比亚所说:太快和太慢一样无法让爱维持,爱得适度才能爱得长久。
养育内在小孩
当我们意识到自己处于“恋爱脑”的处境后,需要重新赋予自己“爱自己”的能力。这通常意味着说服内心深处的那个孩子,让TA开始用不同的方式看待自己,以一种更为赞许和宽容的方式。
图/《恋恋笔记本》
如果实在难以走出“恋爱脑”的状态,或许可以考虑接受专业的心理帮助。通过心理咨询,我们将学会如何更喜欢自己、更尊重自己。拒绝“恋爱脑”绝不是拒绝爱,相反,是为了更好地去爱。
本文深入剖析了“恋爱脑”的种种表现及成因,包括侵入性思维、过度依赖、理想化等,同时也提供了摆脱“恋爱脑”的有效方法,如“重新编码”、设定关系边界、养育内在小孩等。强调拒绝“恋爱脑”并非拒绝爱,而是为了以更健康、理性的方式去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