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生活本源
传递多元价值

鏖战、登顶与回落:小米电视的曲折发展历程,小米电视:高光不再,未来何去何从?

本文深入剖析了小米电视的发展历程,从最初开发的艰难、与乐视的激烈竞争,到成功逆袭登顶国内第一,再到市场份额触顶回落,最后探讨了其未来是否还有机会重拾往日荣光,展现了小米电视在不同阶段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据当时参与小米电视开发的团队成员回忆,将两块芯片进行融合的过程堪称艰难至极。在漫长的开发进程中,有好几次他们都差点放弃这款智能电视项目。负责产品设计的程序员几乎每天都情绪激动地拍桌子,愤怒地质问:“到底是谁做的这种设计!”

不过,事实证明采用高通骁龙芯片并非毫无益处。直至今日,尽管第二代小米电视已经出现明显卡顿的情况,但第一代小米电视依旧能够流畅运行。这主要得益于高通骁龙芯片所具备的强悍性能。

鏖战乐视

在2017年之前,小米在电视市场的最强劲对手并非传统电视厂商,而是同样身为互联网公司的乐视。

公开数据清晰地显示,在2013 – 2016年期间,小米电视的销量分别为1.8万台、30万台、100万台和128万台;而同期乐视电视的销量分别达到30万台、150万台、300万和600万台。从销量数据对比来看,小米电视始终被乐视电视远远地甩在身后。

小米电视与乐视电视之间拉开差距,存在多方面的原因。

首先,乐视得到了富士康的有力助力,产品开发进展更为顺利。在产品发布时间上,乐视领先了小米四个月,从而提前抢占了用户的心智。前面曾提到,富士康与小米谈判破裂之后,转手就把相关方案卖给了乐视。不仅如此,乐视还与富士康达成了入股协议,富士康旗下子公司冠鼎工程入股乐视致新,占股20%,成为乐视的战略投资者。此后,由富士康为乐视超级电视及互联网机顶盒产品提供排他性代工服务,富士康不再为其他互联网企业进行相关终端的制造。有了富士康的支持,乐视如虎添翼,而小米则不得不从零开始摸索。

其次,作为视频平台,乐视在内容方面天然具有优势。为了弥补自身在内容上的短板,小米在2014年特意挖来了前新浪总编辑陈彤,让他负责内容投资和内容运营工作。陈彤和王川是北京理工大学的校友,两人相识已久。早在1997年,王川就曾邀请陈彤参与其创业项目,还带他首次接触了拨号上网,这成为了陈彤互联网生涯的起点。2014年两人再度合作时,陈彤已经是新浪微博赫赫有名的大V,而王川尚不为科技圈外的人所熟知。陈彤加盟后向王川汇报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王川的“出圈”。在陈彤的精心操盘下,小米陆续投资了爱奇艺、优酷土豆等多个视频内容平台,通过资本绑定的方式快速补齐了内容上的不足。

2015年,小米和乐视就“谁家平台上的内容更丰富”展开了一场激烈的口水仗。雷军在小米发布会上举出公证报告,声称小米电视内容比乐视多一倍,而贾跃亭则回应称小米的内容来自松散联盟而非自有,与乐视不在同一维度上。抛开这场争论中的是非曲折,仅从结果来看,经此一役后,套在小米脖子上的“内容枷锁”便不复存在了。不过,这是属于小米的胜利,而不是陈彤的。据知情人士透露,陈彤当年之所以加入小米,一方面是因为和王川的私交,另一方面是因为他看到了内容从文字往视频转变的大趋势,希望能在小米这个平台上做内容。结果来了之后,主要做的却是投资方面的工作。因此,他在2016年加入了小米投资的另一家内容平台——一点资讯。

抢占先机和构建内容壁垒固然重要,但导致小米电视落后于乐视的最主要原因,还是二者截然不同的商业模式。乐视将电视视为视频平台的引流入口,采取了激进的补贴政策;而小米则坚持微利但不补贴的策略,认为硬件产品的亏损会随着时间的延长而不断扩大,这一预测最终被乐视的结局所验证。

奇袭登顶

2017年,随着乐视资金链断裂,贾跃亭远走美国,挡在小米电视面前最强大的对手轰然倒下。小米电视随即迎来了属于自己的逆袭之旅。根据奥维云网公布的全渠道数据,当年1月至9月,国内彩电销量同比下滑9.2%,而小米电视却凭借乐视留下的市场空白,实现了99%的同比增长,一路逆袭。到2019年上半年,小米电视销量已突破400万台,成功登顶国内第一。

靠着一系列“四两拨千斤”式的巧妙操作,小米电视仅用一支十分精悍的队伍,就完成了登顶中国电视销量第一的壮举。据内部人士回忆,小米电视成为国内第一时,部门仅有200多人。

触顶回落

然而,小米电视的高光时刻并没有持续太久。2019年市场份额达到顶峰后,小米电视便开始走下坡路。这背后,既有市场环境的变化,也有小米自身策略的调整。

小米电视的崛起,得益于其独特的互联网模式。与传统彩电企业不同,小米带着互联网思维进入电视市场,将电视视为连接用户的互联网触点,而非单纯的硬件产品。通过极致的性价比,小米电视迅速扩大了市场规模,为其互联网业务提供了庞大的流量基础。然而,随着市场逐渐饱和以及竞争的不断加剧,这种模式的局限性也日益显现出来。

互联网盈利增长遭遇瓶颈,是小米电视触顶回落的首要原因。尽管小米电视的用户规模持续增长,但互联网业务的盈利增长却未能与之相匹配。过去几年,小米试图通过硬件导流、软件盈利的增长模式,在电视上复制其在手机上的成功经验。然而,现实却并未如其所愿。互联网广告的投放效率下降,用户付费意愿不强,导致小米电视的ARPU(每用户平均收入)值始终未能实现显著提升。

2023年底,广电总局的一纸禁令,更是对小米电视的ARPU模型产生了直接影响。根据《有线电视业务技术要求》等三项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行业标准的通知,有线电视终端系统默认设置应为“开机进入全屏直播”,这意味着小米电视直接失去了“开机广告”这一重要的收入来源。对于依赖广告收入的小米电视而言,这无疑是一次沉重的打击。

互联网盈利模式受到影响,无法补贴硬件成本后,小米电视主动调整策略,从绝对性价比转向高端性价比路线,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自身的价格竞争力。与此同时,彩电龙头企业迅速跟进,纷纷推出对应的子品牌以及软件业务,小米电视的竞争优势逐渐被削弱。TCL推出的雷鸟子品牌、海信视像推出的vidda子品牌,都以更低的价格和更好的用户体验,对小米电视构成了直接威胁。在同尺寸、同配置的情况下,vidda和雷鸟在价格上甚至更具优势,且开机无广告,这无疑吸引了大量对价格敏感且注重用户体验的消费者。在软件业务方面,海信和TCL也都有相应的业务布局,使得小米电视在软件层面的竞争也显得力不从心。

在存量竞争的市场环境下,彩电结构化升级趋势愈发明显。品牌力的竞争成为重中之重。然而,小米电视在品牌力和产品力方面,相较于彩电龙头企业仍有较大差距。尤其是在面板成本没有优势的情况下,小米电视的性价比策略更是难以持续。面板价格下行会放大亏损,这对于小米电视而言,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此外,小米入局造车也对其电视业务产生了间接影响。随着小米在造车领域的投入不断加大,其资本开支和销售费用也相应增加。为了保持集团整体的财务健康,小米不得不对销售费用加以控制。这对于需要开拓市场的小米家电业务而言,无疑是不利的。尤其是在电视市场竞争愈发激烈的情况下,减少广告等宣传费用的投放,无疑会降低小米电视的市场竞争力。

王座之问

2024年11月,小米集团发布2024年第三季度业绩报告。报告显示,小米智能大家电收入同比增长54.9%,一跃成为行业黑马。其中,空调业务表现格外亮眼,期内出货量超过170万台,同比增长超55%。与此同时,奥维云网(AVC)2024年空调线上市占数据显示,小米的线上市占率同比2023年提升4.27个百分点,超越华凌,跻身前三。

在行业热议小米空调能否更进一步,对美的、格力造成威胁的同时,也有不少人关心,作为曾经国内第一的小米电视,还有没有机会重拾往日的荣光。对此,行业普遍持悲观看法。

一名资深家电行业分析师告诉雷峰网,小米入局电视的初衷,是将其作为移动互联网的入口,但随着《有线电视业务技术要求》等行业标准的出台,电视实际上又变回了一桩纯硬件的生意,竞争的焦点回到了硬件素质本身。在这个维度上,小米很难跟TCL、海信等有着深厚技术底蕴的老牌厂商竞争。

有人会问,空调同样是纯硬件业务,小米一样能做好,电视为何就不行呢?该家电分析师介绍,空调实际是一个非常成熟的品类,今天的空调相比十几年前并没有什么本质的技术升级。但电视不同,技术路线进步比较快,市场正处于快速结构升级的过程中。过去一年,电视行业的大屏化和Mini – LED化趋势明显。根据奥维云网数据,Mini LED彩电销量渗透率从2023年的2.9%提升至2024年H1的8.6%。与此同时,在国补的催化下,2024年75寸电视成为了主流尺寸。奥维云网(AVC)推总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彩电市场75英寸产品以24.1%的销量份额位居第一,较2023年提升4.2个百分点。

“小米吃的是消费降级的红利,当整个市场在往升级的趋势走,传统电视厂商在内置内容、交互以及使用体验上快速追赶时,小米就很难竞争得过海信和TCL。海信和TCL的上游一体化程度都非常高,TCL有自己的面板厂,海信虽然没有面板厂,但和京东方深度绑定,且自身有很强的芯片业务。”该家电分析师说道。

而且,从主观意愿上来说,小米电视也没有争行业第一的诉求。一名前小米电视核心成员告诉雷峰网,“过去电视作为一个内容载体和iot入口,对小米来说还是很有价值的,但当它变成一个纯硬件业务,而且还是一个毛利很低的纯硬件业务后,就变得不再性感了。”事实上,即便是当年小米电视登顶国内第一,这个成绩在集团内部也不受认可。“内部甚至连庆功会都没有办。”这一方面是因为,小米电视虽然成功了,但它并不符合雷军对极致的定义;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小米电视这个业务并不赚钱。业内人士告诉雷峰网,电视硬件的毛利率非常低。而且电视的BOM成本中,屏幕占了接近80%。小米电视卖得越多,实际只是帮屏幕供应商卖出了更多屏幕而已。相比之下,空调头部厂商的净利润率高达10个点以上,足够的利润空间可以支持起小米未来的线下渠道布局。因此小米愿意在空调这个品类上大力投入,建设自己的工厂。而电视业务则在2023年底被并入手机部,由手机部总裁曾学忠负责,成为了一个次级业务。

总的来说,客观条件上,小米电视很难跟TCL、海信这样的老牌厂商竞争;主观意愿上,小米电视更在乎的也是如何提升利润率和业务的健康度,而不是盲目追求市场份额。这决定了小米电视很难再登顶国内第一,但用一句内部人士的话来说,“那又怎么样呢,这并不影响小米的成功。”

本文全面回顾了小米电视的发展历程,从开发难题到与乐视竞争,再到逆袭登顶和触顶回落,深入分析了其不同阶段面临的问题及原因。如今,受市场环境、自身策略调整、行业竞争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小米电视在客观上难以与老牌厂商竞争,主观上也更注重利润率和业务健康度,很难再次登顶国内第一,但这并不影响小米在其他业务领域的发展和整体成功。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果源资讯 » 鏖战、登顶与回落:小米电视的曲折发展历程,小米电视:高光不再,未来何去何从?

评论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