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山西千年古城祁县,深入探讨其凭借人工吹制玻璃器皿这一传统工艺走向世界的历程。介绍了玻璃工艺的起源、产业现状、取得的成绩以及正在推进的数字化转型,展现了祁县玻璃产业从弱到强的发展奇迹。
在山西,有一座拥有千年历史的古城——祁县。这里,人工吹制玻璃器皿作为一门传统工艺,承载着岁月的记忆与智慧。回溯往昔,当年晋商们踏上“万里茶道”,远赴国外经商,在返乡之时,把这门古老的技艺带回了祁县。
时光流转,几个世纪过去了,这门古老技艺在祁县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如今,在祁县24.9万人口中,有3万人投身于玻璃器皿相关工作。他们凭借着精湛的技艺,生产出了全国60%以上的人工吹制玻璃器皿。这些精美的玻璃制品,如同一张张闪亮的名片,出口到欧美、中东等80多个国家和地区。
2024年,对于祁县的玻璃器皿产业来说,是充满活力与希望的一年。全县自营出口玻璃器皿企业增加了11家,多家企业纷纷开设新厂房或增添新的生产线。数据是最有力的证明,全县2024年实现了营业收入16.56亿元,同比增长33.35%,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
从传统手工作坊到现代化产业集群,祁县究竟是如何实现这一华丽蝶变,成为“中国玻璃器皿之都”的呢?
从小到大 由弱到强
在山西祁县喜尊玻璃的展厅里,一只精美的高脚杯吸引了众人的目光。企业负责人拿起这只杯子,向记者介绍道:“别看它设计简单,人工吹制的玻璃工艺精致,透光性更是绝佳。在欧美市场,这样一只杯子能卖到2000元人民币。”2019年,喜尊的“凯洛诗”系列产品,凭借独特的艺术性和卓越的品质,被《瑞丽》杂志评为著名轻奢品牌。
祁县工信局局长马勇满脸自豪地说:“以前祁县玻璃器皿卖出去,没人愿意提及产地,如今客商们都主动在包装上打上‘祁县’字样。”
如今的祁县,玻璃产业蓬勃发展。这里有玻璃器皿企业62户、上下游企业230余家,众多从业者齐心协力,让祁县玻璃走向更广阔的天地。祁县生产的玻璃器皿,不仅占据了国内大部分市场份额,还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G20峰会国宴、“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博鳌亚洲论坛、卡塔尔世界杯以及北京冬奥会等重大场合,都能看到祁县玻璃的身影。
图为山西宏艺玻璃器皿有限公司一分厂厂长郭双虎在操作5G智能化生产系统(3月3日摄)。
为了紧跟时代步伐,祁县正加快推进玻璃器皿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当地着力打造11户数字化转型标杆企业,积极推广宏艺5G + 互联网体系。同时,打造玻璃器皿大数据信息平台中心,实施企业家领导力推动工程,推动全县玻璃器皿产业链朝着数字化、智能化方向迈进。
从晋商驼铃的时代到现代货轮远航的今天,祁县用三百年的时间,将一根小小的吹管打造成富民产业。祁县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个产业升级的典范,更展现了一座小城在全球化浪潮中的坚韧与活力。
本文详细讲述了山西祁县凭借人工吹制玻璃器皿这一传统工艺实现产业崛起的历程。从工艺起源、产业现状到数字化转型,全方位展现了祁县玻璃产业从传统手工作坊到现代化产业集群的转变。祁县玻璃产业的成功不仅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也为其他地区的产业升级提供了宝贵借鉴,彰显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融合发展的强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