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生活本源
传递多元价值

宣城“工厂化”养鱼:高效产出,引领乡村振兴新风尚 科技养鱼新突破!宣城“工厂鱼塘”开启致富新篇章

记者走进宣城李成亮的“工厂鱼塘”,详细介绍了其养殖模式、设备设施、产出效益等情况,还提及了当地政府的发展计划以及李成亮下一步的打算。

央广网宣城3月28日消息,记者走进了李成亮别具一格的“工厂鱼塘”。呈现在眼前的,是一座面积达3780平方米的钢结构标准化厂房。令人惊讶的是,偌大的厂房里竟看不到一个工人的身影。在60个整齐排列的PP材质陆地圈养桶中,刚刚投放进去的小鱼正欢快地游弋着。

这座厂房可不简单,厂房内的温度和湿度实现了自动调节。每个圈养桶都配备了进水口、排水口、增氧盘等设备。而在圆桶外面,恒温机、制氧机、微滤机等设备也是一应俱全。李成亮只需打开手机,就能清楚地看到桶里的溶氧、水质、温度、水位等数值,实现了对养殖环境的精准把控。

瞧,圆桶外面那整齐摆放的恒温机、制氧机、微滤机等设备,为鱼儿们营造了一个舒适的生长环境(央广网记者 赵家慧摄)。

李成亮介绍说:“我们从去年3月开始动工建设,到9月厂房建好后,就马上尝试养殖出了一批桐花鱼,没想到市场接受度非常高。下个月这里就能全面投产了,预计年收入能达到370多万。”如今采用“工厂化”养鱼模式,能够精准地把控鱼的生长水温以及饲料用量。这样一来,既能确保鱼类营养均衡,又能避免因饲料过多造成的浪费和水质污染。利用这种先进的养殖模式,鱼苗一年四季都能正常生长,生长周期也从原来的6个月大幅缩短至3个月。

李成亮还给我们算了一笔经济账。单个养殖桶可承载6万尾鱼苗,单产稳定在3000斤以上。当前基地配置的6个养殖桶年总产量可达20万斤。然而同等占地面积(1.5亩)的传统池塘年产量仅为3000 – 4000斤。基于现有的养殖规模,今年预计可出产商品鱼20万尾,按每尾1元净利润测算,年度总利润将突破20万元。经综合测算,桶装循环水养殖模式的单位面积产出效益较传统池塘养殖提升约4倍。

设施养殖的优势十分明显,让鱼苗一年四季都能正常生长,为水产养殖带来了新的生机(央广网发 程力摄)。

邱村镇党委委员田静告诉记者,邱村镇有一个宏伟的计划,打算联合高校建立产学研基地,推广“傻瓜式”智能养殖设备。力争在3年内辐射周边多个乡镇,打造皖南特色水产产业集群。

谈及下一步的打算,李成亮满怀信心地表示,预计今年9月,工厂二期工程就可以开工。届时,在扩大工厂化养殖规模的同时,还会增加鱼类品种的多元化。这不仅能带动广德市智慧设施渔业零碳产业园的建立,还能让邱村镇实现养殖规模化。在盘活设施农用地的同时,增加村集体收入,走出一条以渔富民的特色乡村振兴之路。

本文介绍了宣城李成亮的“工厂鱼塘”的先进养殖模式,其利用科技手段实现精准养殖,提高了产出效益。当地政府也有发展计划,李成亮还有进一步扩大规模和多元化发展的打算,这种模式有望带动当地乡村振兴,实现以渔富民。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果源资讯 » 宣城“工厂化”养鱼:高效产出,引领乡村振兴新风尚 科技养鱼新突破!宣城“工厂鱼塘”开启致富新篇章

评论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