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起食用河豚中毒的事件,介绍了河豚毒素的特点、中毒高发期,还说明了并非所有河豚都不能吃以及食用河豚的相关规定和注意事项,旨在提醒人们谨慎食用河豚。
自古以来,便有“不食河豚不知鱼味,食了河豚百鱼无味”的说法,可见河豚在美食界的独特地位。然而,河豚的美味背后却隐藏着巨大的风险。
江苏的潘女士夫妇和朋友一起聚餐时,选择了食用自制的河豚料理。仅仅过了2个小时,潘女士就感觉身体出现异常,“身体发飘、行动不利索”。而她的丈夫曾先生情况则更加危急,不仅“手麻、昏迷”,甚至一度“心跳呼吸骤停”。经过毒物检测,在患者的尿液、胃液以及残留的河豚肉中,均检测出了河豚毒素。好在医院及时采取了洗胃、导泻等急救措施,曾先生在次日神志恢复,目前已经脱离了生命危险。潘女士由于摄入量相对较少,症状也比较轻微。
时间回到2020年4月,来自惠州的餐馆老板范先生也遭遇了类似的惊险经历。下旬的时候,朋友送了他一条河豚,范先生自行加工后尝了尝,觉得味道比较腥,只吃了一点就没再吃。可没想到,仅仅半小时后,他就感觉手脚发麻、活动不便,说话和呼吸也变得困难起来。他赶忙让家人驾车送他去医院。急诊医生迅速为范先生进行了紧急气管插管,然后直接送到ICU进行抢救。据医生介绍,范先生入院时,自主呼吸基本停止,处于昏迷状态,四肢软瘫。好在经过全力抢救,范先生最终度过了这次危机。
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会定期发布提醒,河豚中毒事件全年都有可能发生,但每年的2月 – 5月是河豚卵巢发育期,而且肝脏在春季产卵期的毒性最强。所以,每年春季2月 – 5月,既是河豚最肥美的时候,也是河豚中毒事件的高发期。
那么,河豚毒素到底有多恐怖呢?下面小福就带大家详细了解一下。河豚毒素具有以下显著特点:
毒性超强,0.5毫克足以致命
首先,河豚毒素是自然界发现的毒性最强的神经毒素之一,仅仅0.5毫克就可以致人死亡,而且目前还没有特效解毒药。其次,河豚毒素是一种非蛋白质神经毒素,具有耐高温的特性,即使在100℃的环境下加热4小时,仍然具有毒性。河豚的毒素主要分布在内脏、卵巢、血液、鱼皮、鱼头等部位,其中内脏和卵巢的毒性最强。因此,食用野生河豚很容易因为加工处理不当而导致中毒。
图源:广东疾控
不过,是不是所有的河豚都不能吃呢?答案是否定的。2016年9月,农业农村部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发布了《关于有条件放开养殖红鳍东方鲀和养殖暗纹东方鲀加工经营的通知》,对两种人工养殖的河豚进行了开禁,但同时也作出了一系列严格的规定。
大家在食用河豚时一定要注意,不购买、不食用未经国家审批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加工的河豚或河豚鱼制品。如果食用后出现头晕、呕吐、口唇及手指麻木、呼吸困难、全身无力等症状,要立即就医。
图源:南方都市报
当下正值“正是河豚欲上时”,大家千万不要盲目地为了满足一时的口腹之欲,更不能在追求“极鲜”的道路上“狂飙”。如果发现有违法违规售卖河豚的行为,请及时拨打12345或12315进行投诉举报。
本文通过列举江苏潘女士夫妇和惠州范先生食用河豚中毒的事件,介绍了河豚中毒的高发期以及河豚毒素的特点,同时说明了有条件放开食用的河豚种类和食用规定,提醒人们谨慎对待河豚,不要因贪图美味而忽视健康风险,遇到违法售卖行为要及时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