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西北师范大学联合甘肃简牍博物馆推出的DeepJiandu数据集展开,介绍了该数据集的特点、意义以及相关平台的情况,展现了其在简牍研究、历史文献数字化、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兰州,3月28日消息(记者 丁思 刘玉桃)。在学术研究不断追求突破的当下,为了攻克智能化简牍文字识别与内容理解这一极具挑战性的重大难题,西北师范大学携手甘肃简牍博物馆,近日有了一项重要的科研成果问世——DeepJiandu数据集,并且将其面向全球共享。
DeepJiandu数据集意义非凡,它是在西北师范大学简牍学术资源数据共享平台的坚实基础之上诞生的。值得一提的是,这是全球首个专门针对复杂场景下简牍字符检测与识别的大规模数据集。该数据集的成功发布,犹如为人工智能技术与简牍文献信息的深度融合搭建了一座桥梁,极大地促进了人工智能技术对简牍文献信息的理解,为古老的简牍学搭上AI技术的快车提供了有力支撑,让简牍学在现代科技的助力下焕发出新的活力。
图为DeepJiandu数据集图像示例。西北师范大学供图
研究团队核心成员张强介绍说:“DeepJiandu数据集的构建正是为了解决智能化简牍文字识别与内容理解这一难题。”为了确保数据集的高质量,研究团队可谓是下足了功夫。他们运用了高光谱成像、图像增强、多光谱融合等一系列先进技术,精心构建数据。这个数据集涵盖了2242种字符类别,并且由简牍学专家与计算机专家携手合作进行标注,双专业领域的结合保证了数据的专业性与准确性。而且,数据集的设计充分考虑到了简牍中字符的残损、异形字、多种布局等复杂场景,就像是为模型量身定制了适应各种“路况”的“轮胎”,有效提升了模型对历史文献的适应能力。
DeepJiandu数据集的发布,在学术研究和文化传承领域都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它填补了历史文献数字化与人工智能结合方面的空白,为简牍整理与自动识别提供了关键支持,让考古学者对简牍文献的解读效率得到了显著提升。同时,该数据集结合了计算机视觉与历史语言学,就像将两种不同的“魔法力量”融合在一起,将推动文博机构的数字化转型,为多模态文化遗产保护开辟了新的技术路径。
张强还表示,随着DeepJiandu数据集的不断推广,研究团队预计会吸引更多深度学习、计算机视觉领域的研究者投身到简牍文献的数字化处理研究中来。这将进一步推动人工智能在历史文献解析、文化遗产保护等多学科交叉领域的广泛应用。未来,团队不会停下探索的脚步,他们将继续优化数据集,并且积极探索多模态融合等前沿技术,为数字人文研究提供更加强大的技术支持,让古老的文化在现代科技的照耀下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目前,DeepJiandu数据集已经载入西北师范大学简牍学术资源数据共享平台。这个平台功能强大,已开发了实物库、释文库、字形库、著录库、文献库和专家库六个库。平台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虚拟现实等先进技术,完成了对4万枚西北汉简的数字化收录。它不仅为专家学者提供了便捷的研究工具,还向公众展示了简牍文化的独特魅力。该平台现拥有千余名国内外在线用户,覆盖了国内外384个科研、文化机构和高等院校,成为了简牍研究和文化传播的重要阵地。
本文介绍了西北师范大学联合甘肃简牍博物馆推出的DeepJiandu数据集,阐述了其构建方式、特点及意义,如填补历史文献数字化与人工智能结合的空白,提升简牍研究效率等。同时提到该数据集已载入相关平台,平台功能丰富且用户广泛。未来研究团队将继续优化数据集,推动多学科交叉领域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