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详细报道了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的相关情况,包括年会的开幕、主题、各板块活动,展示了中国创新声音,介绍了十项重大科技成果发布,全球技术融通与成果转化活动,以及人工智能主题日的特点等内容,展现了新质生产力驱动下的全球科技交流与合作。
3月27日上午,一场备受瞩目的国际科技盛会——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在北京盛大开幕。这是一场聚焦前沿科技、共同商讨合作的大会,吸引了来自全球的顶尖科学家、创新企业代表以及科研机构负责人纷纷赶来,齐聚于此,共同开启一场科技的探索之旅。
本次论坛以“新质生产力与全球科技合作”为核心主题,大会精心设置了论坛会议、技术交易、成果发布、前沿大赛、配套活动等五大板块,涵盖了多达128场精彩纷呈的活动。中外嘉宾们在这个平台上齐聚一堂,热烈地讨论着前沿科技的发展趋势以及未来产业的发展方向。
开幕首日,整个会场充满了活力与激情。诸多前沿科技在这里相互碰撞,创新的热潮涌动不息,仿佛开启了一场前所未有的科技盛宴。每一位踏入其中的参会者,都能深深感受到新质生产力所带来的无限可能,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创新活力的科技未来世界。
“中国创新声音”展示自信
开幕式现场可谓是大咖云集。诺贝尔奖获得者塞尔日•阿罗什、菲尔兹奖获得者马丁•海尔分别发表了主题演讲。202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薛其坤也在会上详细介绍了量子计算技术的重要意义,让大家对这一前沿科技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众多大咖之中,来自中国的创新声音显得尤为自信。理想汽车首次向世人展示了包括理想星环OS在内的北京重大开源成果。理想汽车董事长兼CEO李想在论坛演讲环节,生动地分享了理想星环OS的自研历程和技术优势。他还宣布理想汽车成为全球首家将汽车操作系统开源的汽车企业,并且其整体性能全面超越了行业头部闭源AUTOSAR操作系统。
李想表示,理想汽车愿意积极推动汽车操作系统开源,希望能让汽车操作系统性能达到一个全新的高度。他认为,开源不仅仅是为全世界、全行业的开发者伙伴提供一个新的技术平台和开发工具,更是一种价值观的开放。“开源背后是我们对自己技术的信心,更是对人类打造‘创新共同体’的信心。我们很清楚,封闭只能放大系数,但开源可以放大基数。”李想坚定地说道。
北京银河通用机器人有限公司创始人、首席技术官王鹤也在开幕式上分享了他对人形机器人在生产力时代的探索与思考。王鹤认为,人形机器人已经步入运动时代,虽然现在在没有视觉输入的情况下就培育出了运动健将,但运动健将绝不是人形机器人的终点。
在会场中,仿生机器人妮娅与参会者进行着友好的互动。王鹤指出:“在人形机器人的生产力时代,一项核心技术就是基于视觉输入的端到端具身大模型实现任务的通用和能力泛化。”目前具身大模型的发展遇到了一些困难,其中最大的挑战就是数据的缺乏。为了破解这一难题,银河通用尝试通过大规模生产和使用合成数据来训练人形机器人。
王鹤透露,银河通用研发的全仿真合成数据生产管线非常强大,在短短一周内就能生成全球规模最大的十亿级机器人操作数据集,且这个数据集包含视频、语言、动作等三个模态。“通过大量合成数据,大模型不再需要任何真实世界的数据,就能获得很高的可靠性,这样的数据成本非常低廉。如果还想进一步训练它按照人类意图去工作,也只需要采集少量的人工数据就能完成训练。”王鹤解释道。
十项重大科技成果发布点燃全场
在论坛年会开幕式上,十项重大科技成果的发布成为了全场的焦点,这些成果涉及人工智能、基因治疗技术等多个前沿科技领域。
在中关村国际创新中心入口处,人形机器人热情地与参会者打招呼。本次发布的十项重大科技成果包括:“EAST首次实现千秒量级高约束模等离子体运行”“高能同步辐射光源成功发射第一束光”“‘梦想’号大洋钻探船建成入列”“60MW/600MWh液态空气储能示范项目”“高分辨率三维介观尺度荧光显微技术”“基于脱氨酶的转录因子印记技术”“己二酸的生物制造关键技术”“基于新型光敏蛋白的基因治疗技术”“北京人工智能创新应用成果”以及“北京重大开源成果”。
记者在现场了解到,中国科学院磁约束核聚变大科学工程团队的EAST首次实现了1亿度以上、时长1066秒的千秒量级高约束模等离子体运行,这一成果刷新了托卡马克装置世界纪录。高能同步辐射光源作为世界最亮的第四代辐射光源之一,成功发射了第一束光。“梦想”号大洋钻探船由中船集团建成入列,它采用“模块化”设计攻克了技术难题,以“小吨位”达成了“多功能”,最大钻深可达11000米。
在60MW/600MWh液态空气储能示范项目中,中国绿发投资集团和中国科学院理化所团队研发的储能系统实现了工程化突破,每天能储存释放60万千瓦时电量,可以为新能源基地提供有效的储能方案。清华大学团队的高分辨率三维介观尺度荧光显微技术,提出了新原理架构,研发的显微镜视场和成像通量大幅提升,实现了三维长时程观测。基于脱氨酶的转录因子印记技术达到了单细胞及单分子灵敏度、分辨率和通量提升两个数量级,可低成本绘制人类细胞转录因子图谱。北京化工大学团队的己二酸生物制造关键技术通过优化生物合成通路,获得了高效生产己二酸前体的微生物菌株,可助力化工绿色转型。基于新型光敏蛋白的基因治疗技术能帮助遗传性眼病失明患者恢复部分视觉功能。
此外,北京人工智能创新应用成果展示了北京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创新应用;北京重大开源成果涵盖“香山”开源高性能RISC – V处理器核、“天工”开源平台、长安链以及多家机构开源的基座模型。
全球技术融通与成果转化备受瞩目
3月27日下午,中关村国际技术交易大会开幕式暨全球技术交易生态伙伴大会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展示中心重磅开幕。
现场的AIGC互动体验——“我为中关村论坛代言科技装置”吸引了众多参会者的目光。开幕式以“技术交易赋能新质生产力”为主题,旨在构建一个“全球买、全球卖”的国际技术交易平台,强化服务招商引资引智和成果转化。本届大会持续优化创新做法,通过机制创新、榜单发布、平台建设等举措,将大会进一步打造成全球科技资源汇聚、全球技术交易买卖和全球创新思维碰撞的“国际舞台”。
开幕式通过促进新合作、发布新成果等形式,充分展现了全球技术交易生态的澎湃活力。现场发布了《百项新技术新产品榜单》《百项国际技术交易创新项目榜单》及“北京科技成果转化智能服务平台”。此外,来自技术交易、生态合作类的11组项目现场签约,覆盖了医药健康、人工智能、新材料等科技前沿领域。
北京昌平实验室副主任、北京清华工业开发研究院院长金勤献表示:“科技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作为科技成果转化的实践者与参与者,我们将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己任,联合发起中关村科技成果转化50人论坛协作机制。”
人工智能主题日值得期待
人工智能主题日是本次论坛中尤为引人注目的活动。记者在当天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今年人工智能主题日采用“2 + 5 + N”活动框架,即2场核心论坛、5场专场论坛、N场其他特色活动。其中包括未来人工智能先锋论坛、AI未来论坛这2场核心论坛,中国具身智能大会、AI for Science青年论坛、通用人工智能论坛、人工智能领军人才发展论坛、区块链与隐私计算论坛5场专场论坛,以及四类10场其他特色活动。
总体来看,今年的人工智能主题日有四大特点。
一是整体规模提升。
2025年主题日“2 + 5 + N”活动框架,相比去年“1 + 4 + 7”的架构,在核心论坛、专场论坛和特色论坛数量方面均有显著提升。预计举行100场主题演讲、20场圆桌对话,发布约50项重磅成果(去年为45项)。将有超4500名嘉宾和观众现场参加(去年为3000人)。大会努力打造一个规模大、规格高、涵盖领域广且行业凝聚力强的特色平台。
二是重磅嘉宾云集。
本次主题日的17场活动将汇聚顶尖学者、国际组织和外国政府代表、行业专家、人工智能企业代表等各类重要嘉宾60余人。其中,外籍嘉宾占半数。参加论坛的嘉宾包括图灵奖、菲尔茨奖得主和国内外院士20余名,以及国内外一流高校专家和科研机构、医疗机构负责人、重点人工智能企业代表等。
三是科技前沿引领。
围绕AI大模型、具身智能、通用人工智能、数据跨境流动、未来互联网、6G等前沿技术,以及人工智能在医药健康、商业航天、自动驾驶、城市治理等领域的融合应用,举办了系列专业论坛和重大成果发布活动。全球大咖们在这些活动中开展研讨交流与思想碰撞,深入探讨人工智能前沿科技和产业发展趋势。图灵奖得主约瑟夫•斯发基斯作《迈向工业人工智能——挑战与机遇》报告,欧中企业联合会会长恩里克•施耐德作《欧洲人工智能趋势分享:DeepSeek对欧洲的影响以及欧洲人工智能领域发展的特点》报告。
四是创新成果涌现。
主题日期间,国家相关部委、北京市将发布人工智能系列重磅政策和最新成果。新型研发机构、人工智能企业、社会组织等各类创新主体也将在主题日发布一批原创前沿成果、权威研究报告、重大国际合作项目等。纳入发布议程的有约50项重大成果,将集中展示技术、产业和生态的新成效新布局。
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开幕首日,在新质生产力的强劲驱动下,一座全球科技交流与合作的坚固桥梁已然搭建起来。这场盛会不仅汇聚了全球顶尖智慧,为前沿科技与未来产业的探讨提供了广阔舞台,更通过一系列丰富多样的活动,切实推动新质生产力在各领域的落地生根,为全球科技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本文围绕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展开,介绍了年会的主题、活动安排,展示了中国创新成果,发布了十项重大科技成果,开展了全球技术交易活动以及人工智能主题日活动。年会体现了新质生产力的驱动作用,促进了全球科技交流与合作,推动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为未来科技发展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