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国家卫生健康委和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食品安全新国标展开,阐述了新版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禁止使用“不添加”“零添加”等用语,分析了“零添加”概念的发展历程、引发的问题以及新国标出台的意义,强调食品安全需科学与文明并行。
在3月27日这一天,国家卫生健康委携手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重磅发布了50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以及9项标准修改单。其中有一项规定格外引人注目,为了防止对消费者造成误导,新版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正式实施之后,预包装食品将不被允许再使用“不添加”“零添加”这类用语,来对食品配料进行特别强调。
这一规定的出台,无疑意味着曾经在市场上备受瞩目的“零添加”概念正式落下帷幕。
“零添加”这一概念,仿佛有一种神奇的魔力,总是能够轻易地触动消费者的心弦。就拿近日闹得沸沸扬扬的千禾酱油“零添加”风波来说吧。尽管千禾公司在声明中多次强调,酱油里的镉是来自原料,并且其含量是符合国家标准的。然而,在产品包装上那显眼的“0”字,还是让不少消费者觉得有玩文字游戏、偷换概念的嫌疑。
其实,业内人士一直在苦口婆心地呼吁,希望消费者能够正视食品添加剂所起到的作用。这些年来,由于消费者对食品添加剂的功能、分类以及安全标准缺乏全面的认识,他们往往看不到食品添加剂在防腐、保鲜、改善口感等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而且,他们还忽视了剂量等关键因素,直接将食品添加剂与有害划上等号,错误地认为“零添加”就等同于安全。这种针对食品添加剂的误解,在市场上一直广泛存在。
实际上,“零添加”从最初在行业内进行试探,到后来成为全民流行的概念,大约经历了十年的时间。它的背后,其实是中国消费市场从“吃饱”向“吃好”转型的一个缩影,也是企业、政策与消费者共同塑造的健康消费文化的产物。
早在2015年,新《食品安全法》正式实施,加强了对食品标签的规范,要求企业必须明确标注添加剂信息。这一举措促使部分企业把“零添加”作为差异化卖点,以此来迎合消费者对产品透明度的需求。
不过,部分企业在追求利益的过程中,滥用“零添加”概念来误导消费者。比如,有些企业隐瞒必要的添加剂,这种行为引起了监管部门的高度关注。到了2020年,市场监管总局对“零添加”宣传进行了进一步规范,明确了使用标准。从那以后,企业在进行“零添加”宣传时,需要标注具体成分。这一规定不仅遏制了虚假营销的现象,也巩固了“零添加”概念的合法使用场景。
中国食品行业分析师朱丹蓬认为,食品安全新国标的出炉意义重大。它践行了整个国家高质量发展的大战略,匹配了整个行业净化乱象的刚需。同时,让企业更加清楚自己的宣传口径,以及未来创新升级迭代的方向,也切实保障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尽管预包装食品配料不许再使用“零添加”的表述,但是食品添加剂并不会因此退出人们的日常生活,它们仍然活跃在各个食品领域。而且,与食品添加剂相关的话题,在未来肯定还会继续引发人们的讨论。食品安全应该是科学与文明的双向奔赴,我们要明白,“零添加”并非天使,食品添加剂也不是“魔鬼”。
国家新发布的食品安全国标禁止预包装食品使用“零添加”等用语,回顾了“零添加”概念的发展历程、企业滥用情况及监管措施,分析了新国标出台的意义,强调应科学理性看待食品添加剂和“零添加”概念,共同推动食品安全的科学与文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