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3月27日国家卫生健康委会同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50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展开,着重介绍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和《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两项标准对预包装食品标签内容的优化升级,以及对“不添加”“零添加”用语的限制,还提及了企业的态度和专家对标准的解读。
在3月27日上午,国家卫生健康委会同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正式面向社会发布了50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这其中,《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和《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这两项标准,对预包装食品标签上需要向消费者展示的内容,以及各项内容的规范展示要求,进行了全面的优化与升级。为了让企业有足够的时间适应和调整,上述两个标准特别设置了2年的过渡期。
截至目前,我国在食品安全标准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累计发布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达到了1660项,其中包含了2万多项指标,这些标准广泛涵盖了全部340余种食品类别,为我国食品安全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值得注意的是,新版《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标准实施后,预包装食品将不允许再使用“不添加”“零添加”等用语。这主要是为了避免这类声称对消费者造成误导。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研究员朱蕾对此进行了解读,她指出“不添加”仅仅是对生产过程的一种描述,与食品终产品中配料或成分的实际含量并不完全等同。例如,有些含糖饮料会使用“不添加甜味剂”的声称来吸引消费者,可这却让消费者误以为产品中没有使用任何食品添加剂。更有甚者,有些产品声称不添加某单一品种的食品添加剂,如不添加某一种甜味剂,但实际上却使用了其他甜味剂作为替代,这严重影响了消费者的正确认知。
3月16日,在山东巨野县龙堌镇乡村振兴产业园,工作人员正忙碌地将曲奇饼干进行装箱。(新华社发)
据界面新闻报道,标准公布后,相关企业纷纷表态。千禾味业表示:“我公司十分支持新规的落地,我们相信新规将进一步规范行业的管理。新规有2年的过渡期,我们会尽快按照新规要求执行。” 调味品公司松鲜鲜也明确表示:会配合并支持国家决策,将逐渐替换老版包装。
27日下午,广东省食品安全保障促进会副会长、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在接受风口财经记者采访时指出,所谓的“零添加”其实是相关企业在商业营销中创造出来的概念。宣称“零添加”的食品并不意味着就更安全。
调味品行业资深专家陈小龙在接受风口财经记者采访时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他认为很多产品贴上“零添加”标签,这实际上是一种营销概念,而非技术标准。对于食品企业来说,今后需要做到三点:一是不能偷换概念,该添加的防腐剂如果藏着不说,那就是欺诈行为;二是要明确说明到底没添加什么,比如是没添加防腐剂,没添加色素还是没添加香精;三是不能搞拉踩,不能暗示别的产品不安全。
陈小龙还表示,食品安全是食品行业的及格线,而健康饮食则是加分项。消费者与其盲目追逐“零添加”产品,不如选择传统工艺成熟的大厂产品。作为食品行业的从业者,既要坚守食品安全的底线,也要防止过度炒作制造焦虑。
朱丹蓬告诉记者:“这些标准对整个行业的乱象起到了非常好的震慑作用、净化作用和指导作用。”他认为相关企业今后要注意让自己的宣传口径更加清晰明确。同时,相关标准的发布也为一些企业产品的创新迭代指明了方向。
除了能够合理规制商家的经营行为外,朱丹蓬还认为这些标准切实维护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有利于消除消费者的消费顾虑,让消费者对自己的消费行为更加放心。
本文介绍了3月27日国家发布的50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重点阐述了预包装食品标签相关标准的优化升级及对“零添加”用语的限制,分析了“零添加”概念的误导性,企业对此的态度以及专家对标准作用的解读,表明新标准对规范行业、保障消费者权益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