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当下,各地为吸引人才展开激烈竞争。介绍了深圳、江苏、北京经开区等地在更新理念、匹配需求、加强服务等方面推出的一系列人才吸引举措及取得的成效。
在当今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大背景下,人才已然成为区域竞争的核心要素。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全面提高人才队伍质量。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多个省份的党政“一把手”公开向人才发出诚挚邀约,一场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人才争夺赛正在火热进行。从各地出台的吸引人才新举措来看,出现了显著的新变化:在提升人才待遇、消除其后顾之忧的同时,更加注重发挥本地优势、聚焦产业需求,力求实现人才与城市的双向奔赴、互促共赢。
更新理念:打造人才“强磁场”
科创人才的聚集离不开包容开放的环境和精准的政策设计。各地纷纷通过制度创新和资源倾斜,逐步从以往单纯的“拼补贴”转变为“拼生态”,努力打造更具竞争力的人才“强磁场”。
在近期举办的“打造最好科技创新生态和人才发展环境”主题新闻发布会上,深圳打出了一套“组合拳”,全力营造科技创新生态,吸引更多人才前往深圳发展。深圳更是向人才深情喊话:“只收梦想、不收租金。”
深圳市委组织部部务委员、深圳市人才工作局局长罗冰表示:“要让人才在深圳安身安心安业。”为持续提升人才吸引力,深圳将一如既往地着力打造事业无忧、往来无忧、安居无忧、生活无忧、申办无忧的人才发展环境。
截至目前,深圳市高层次人才达2.62万人,留学回国人员22万人,技能人才406万人,各类人才总量700万人;920名深圳学者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2024年,深圳的常住人口增加近20万人,增量较2023年增长了55.4%,连续两年位居《中国城市“95后”人才吸引力排名》第一名。
深圳为何能吸引众多人才呢?深圳市委科技创新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深圳市科技创新局局长张林表示:“深圳坚持海纳百川大力引才育才。”深圳始终把人才视为这座城市最宝贵的财富和最强大的生命力,不唯地域、不问出身、不求所有、不拘一格、不遗余力地引进、培养、使用、服务各类人才。
江苏则聚焦产业需求,将人才政策与区域经济深度融合。坚持把产业一线作为人才培养主阵地、人才使用主战场,着力壮大智改数转人才队伍,积极引育掌握关键技术的领军人才,探索适合未来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机制,全面放大“引进一批人才、发展一批企业、带动一个产业、催生一个经济增长点”的连锁效应。
江苏民营经济统战研究协同创新基地负责人兼首席专家卢勇表示,走好科技创新之路,必须做好引才、用才等基础工作,给予人才良好的工作待遇、工作环境和发展前景。同时,还要积极给企业松绑,在人才评价、岗位调整、劳动保障等方面,扩大企业自主权,放宽企业用人权,减轻企业用人负担,提升企业人才吸引力。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北京经开区”)通过“政企联动”破解青年人才初入社会可能遇到的难题。
应届毕业生侯姝华在申请北京经开区的3个月免费短租后,入住亦嘉·新青年小镇。她表示:“住这里每月可省下1600元房租,社区还有接驳班车和共享洗衣房,生活便利度远超预期。”
匹配需求:实现人才与产业精准对接
科创人才的竞争力不仅体现在数量上,更在于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匹配。各地通过政策引导,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形成“引进一批人才、壮大一个产业”的良性循环。
深圳率先探索“四链融合”模式。在前海、河套等战略平台试点知识产权证券化,将技术成果转化为资本优势,强化产学研协同。
张林表示:“深圳不唯地域、不问出身,只要有能力,这里就是舞台。”
以罗湖区为例,通过升级优化“菁英人才”政策体系,创新构建以赛引才、以企引才、以投引才、以才引才“四维引才”工作机制,2024年累计引进超过830名国际化人才、3600名青年基础人才,创新生态效应显著。
深圳市罗湖区委书记范德繁表示,罗湖区将着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积极探索知识产权证券化试点,做好人才全方位暖心服务,推动打造更加优良的科技创新生态。
如今,深圳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和创新政策,已逐步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人才政策体系。
江苏南通市通州区从2012年开始实施“510英才计划”,取消注册、验资等门槛,实现“未落地先评审”。
江苏云伟杰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张云虎便是受益者之一。他的“新型高性能铝硅合金用细化剂”项目仅凭技术方案便获得200万元资助,资金到账当天即订购了设备。
张云虎感慨道:“过去创业要先注册公司、缴纳社保,现在评审专家直接为项目落地支招,效率提升60%。”
10多年来,“510英才计划”先后资助人才项目399个,资助总额近4亿元。受资助项目中,52家人才初创企业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13家成长为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6家进入上市轨道。
南通市通州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统战部部长施骁毅表示,接下来,将进一步整合优质服务资源,更好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打造长三角北翼具有区域影响力的人才高地。
江苏常州通过“引才图谱”实现人才供需精准匹配。常州分析5200家企业36万人才数据,梳理出52个紧缺专业,精准对接243所高校。通过“一张导航图、一本图谱手册”,为379家龙头骨干企业匹配目标人才,实现“按需引才”。
卢勇表示:“产业一线是人才主战场,必须让人才与企业需求无缝对接。”
加强服务:消除人才后顾之忧
要让人才扎根当地,必须消除他们在生活与发展方面的后顾之忧。各地从住房、服务、国际化便利等维度入手,构建全方位保障体系。
江苏通过资金支持间接缓解人才压力。除实施“510英才计划”外,常州为应届毕业生提供实习补贴、创业贷款贴息等政策。一名在常州某生物医药企业工作的博士表示,政府的资助让团队快速购置设备,项目投产周期缩短半年。
深圳对怀揣梦想的初创企业人才,提供全周期陪伴式服务。在重点区域推出“1元创新坊”“零租加速营”等青年创业孵化器;积极实施“百万英才汇南粤”行动计划,联动万企万岗,为全国高校学子提供优质事业平台;升级发布顶才汇、企才汇、创才汇、青才汇“政策包”,以更大力度实施“引才伯乐奖”,推出中小微科技型企业引才奖励,鼓励全社会多引才、引高才,充分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同时,推出“鹏城优才卡”和人才服务速办系统,实现政策“免申即享”。外籍人才可享受240小时过境免签、R字签证等便利。
住房成本高企是青年人才初入社会面临的首要压力。各地通过阶梯式安居政策,为人才卸下“住房包袱”,让“安居”成为“乐业”的起点。
深圳加快构建“一张床、一间房、一套房”多层次保障性住房供应体系,免除人才后顾之忧。截至2024年底,深圳已累计为各类人才配租保障性住房超18万套,面向人才家庭配售住房近4万套。
北京经开区推出“求职—实习—就业”全周期安居支持:求职阶段提供7天免费住宿,实习和就业阶段分别享受3个月免费租住,就业后还可申请3年优惠长租。政策实施以来,累计提交申请的应届毕业生超500人,部分已入住人才公寓的毕业生反馈:这里不仅是住所,更是融入城市的第一站。
北京经开区工委组织人事部副部长周超表示,近年来,北京亦庄持续强化“人才十条”2.0政策落地,面向青年人才制定专项政策,通过政企联动,有效降低人才安居成本,为来追梦的应届毕业生卸下住房包袱,让他们轻装上阵。“希望这些举措能够为初入社会的年轻人打造一个温暖、舒适且充满活力的温馨落脚点,帮助他们解决住房难题。”周超说。
在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各地为吸引人才展开了激烈竞争。深圳、江苏、北京经开区等地分别在更新理念、匹配需求、加强服务等方面积极探索,出台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人才政策。这些政策注重发挥本地优势、聚焦产业需求,为人才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全方位的保障,实现了人才与城市的双向共赢,为科技创新和区域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