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生活本源
传递多元价值

揭开“零添加”食品的营销面纱,选对产品有诀窍!,“零添加”食品真相大揭秘,消费者如何避坑?

本文聚焦于当下市场上“零添加”食品的现象,通过记者对超市调味品的实地调查,揭示了“零添加”产品定义模糊的问题,探讨了“零添加”概念的真实含义以及企业营销手段对消费者的影响,并给出了消费者选择产品的建议,呼吁企业回归产品本质。

央广网北京3月26日消息,近年来,在各大超市的货架上,我们常常能看到许多食品包装上标识有“零添加”“0防腐剂”等类似宣传语。这些宣传语就像一块极具吸引力的招牌,成功吸引了众多消费者的目光。然而,在这些看似健康的标识背后,实际上暗藏着一些文字游戏。近期,“千禾0”商标争议引发了广泛的热议,这也再次将预包装食品标签“零添加”声称问题推到了大众眼前。

“零添加”产品定义模糊

日前,记者来到北京市的某大型超市,在其调味品货架区域展开了调查。在酱油区域,总共摆放着77种酱油产品,其中在产品正面商标明显位置标有“零添加”或类似声称的产品多达56种,占比超过了72.7%。这意味着,超过七成的酱油产品都标注了“零添加”及相关字样。

这是北京市丰台区一大型超市的调料区。

不过,当消费者仔细查看这些产品的标签细节时,往往会陷入困惑之中。

以六月鲜特级红烧酱油为例,其标签正面用大字标注着“0添加”,但在该字段旁边,还有白色的小字写着“防腐剂”“焦糖色”。并且在食品标签处,以小字解释称“0%添加防腐剂苯甲酸钠和山梨酸钾”。然而,当我们查看其配料表时,却发现里面显示含有谷氨酸钠、三氯蔗糖、甘草酸一钾等食品添加剂。

李锦记锦珍生抽同样存在类似情况。它在商标左侧位置标有“0%添加”,下面跟着一行相对较小的字“防腐剂”。在该款酱油的食品标签中,也写着类似的注释,而其配料表中显示有焦糖色、三氯蔗糖等食品添加剂。

不仅是酱油产品,记者在调料区还发现,此类产品并不在少数。就拿亨氏番茄沙司来说,其产品正面“0添加”标识非常明显,可配料表中却显示其产品使用了“食用香精”。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其食品标签,会发现“0添加”“不添加”等字眼右上方均有一个很小的“*”。在标签中,有一行小字说明:*指生产过程中无直接添加防腐剂山梨酸钾、苯甲酸钠,人工色素日落黄、诱惑红。本品中山梨酸钾、苯甲酸钠、日落黄、诱惑红含量未检出。

经过一番观察对比,记者发现不同品牌、不同产品包装上突出显示的“零添加”存在很大差别。

零添加到底该指代什么?

在超市货架前,记者随机采访了多位正在挑选调味品的消费者,他们给出的答案大致相似,都认为标注零添加的产品应该是没有各类食品添加剂。测评博主“老爸测评”也在公开资料中表示:正常自然发酵的酱油,配料表里只有水、大豆、小麦、食用盐。若出现其他成分,则不符合“零添加”标准。然而,相对消费者对“零添加”概念的认知,食品标签声称更像是在玩“选择性归零”的文字游戏。企业宣称、强调不含的某类添加剂,却弱化了添加的其他类型添加剂。

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主任钟凯介绍说:“食品标签的核心作用是通过标签信息,使消费者明晰产品本质,了解食品的真实属性。食品标签的信息不得对消费者造成误导。”

然而,很多预包装食品利用消费者追求“天然”、不喜欢食品添加剂的心理,采用突出“不添加”“零添加”声称的设计来吸引消费者购买,背地里却暗藏着“小心思”。

钟凯进一步介绍,“不添加”“零添加”只是对于生产过程的描述,与食品终产品中配料或成分的含量并不完全等同。比如,食品标签上标注“不添加蔗糖”,但其实蔗糖只是“糖”的一种,配料表中可能还含有果糖、果葡糖浆等,因此这类产品所声称的“不添加蔗糖”很容易引起误解。这种“不添加”就与消费者预想中的“零添加”产品相差甚远。

当“零添加”声称只是一种产品营销的手段时,我们该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产品呢?

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营养素养分会副秘书长吴佳提示:想要了解食品的真实属性,要学会正确阅读配料表、营养成分表等食品标签。

通过配料表,消费者可以了解食物中的每一种配料,包括食品添加剂的真实使用情况,还可通过配料及其排序,判断每种配料的添加比例。通过营养成分表,可以关注钠、脂肪、碳水化合物等对身体健康有重要影响的关键指标,避免掉入“零添加”,却高盐、高油、高糖的健康陷阱。

钟凯强调,“零添加”看似是消费者的需求,但这种需求建立在对健康食品的误导和对食品添加剂的错误认知之上,加剧了公众对食品工业的误解,诱导产生“零添加”需求,进而兜售“零添加”产品。

消费者对健康食品的期盼,不应成为企业收割流量的工具,更不应加剧公众对食品工业的误解。做优质的、消费者喜欢的食品,企业应摒弃上述恐慌营销思路,回归产品本质。在百姓追求健康生活的需求与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之间,唯有以质量换真心,用科学理念化解误解误区,方能终结这场文字游戏。

本文通过对超市“零添加”食品的调查,揭示了“零添加”产品定义模糊、概念被企业利用进行营销的问题。指出企业不应将消费者对健康食品的期盼作为收割流量的工具,而应回归产品本质。同时提醒消费者要学会正确阅读食品标签,避免陷入“零添加”的营销陷阱,呼吁企业和消费者共同努力,终结这场“零添加”的文字游戏,实现食品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果源资讯 » 揭开“零添加”食品的营销面纱,选对产品有诀窍!,“零添加”食品真相大揭秘,消费者如何避坑?

评论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