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近期银行低风险理财产品出现浮亏的现象,通过济南投资者张玉锦、市民高娜等人的实际案例,揭示了债券市场调整对理财产品的影响,探讨了投资者在面对浮亏时赎回还是持有的纠结,并给出了专业的投资建议。
在当下的理财市场中,一件让投资者颇为意外的事情发生了。“真没想到原本以为‘稳如泰山’的低风险理财产品居然也会亏钱。”济南投资者张玉锦满脸错愕,对于理财产品出现浮亏的情况,她一时之间难以接受。
在社交平台上,众多投资者开启了“比惨”模式。有网友晒出自己所持产品近一个月已亏9.55%(年化),另一位投资者也不甘示弱,晒出近1个月已亏8.55%(年化)的产品,还有投资者称已经亏损了七八万元。
业内人士对此进行了解释,中低风险的银行理财产品大多属于“固定收益类”产品,其投资方向主要集中在货币市场工具、债券类资产等领域。从2月份开始,债券市场出现了一轮明显的调整,这对以债券为底层资产的理财产品收益率产生了不小的冲击。
每天亏十几元,投资者心慌慌
张玉锦向记者讲述了她的理财经历。此前,她一直将攒下的工资和奖金存成银行的定期存款。然而,随着存款利率的不断走低,她开始寻求其他更稳健的投资渠道,于是转投了稳健型银行理财产品。
今年1月份,张玉锦选择了某国有银行一款风险较低的理财产品,投入了5万元。然而,截至3月24日,情况却不容乐观,该产品已经浮亏约165元,原本5万元的投资金额变成了49834.9元。
记者注意到,该款产品的介绍页面显示,产品成立以来的年化收益率在3%以上,远远超过银行存款产品的年化利率,而且它属于PR2级别。PR2级别意味着虽然理财产品不保障本金,但风险相对较低,本金和收益受风险因素的影响较小。
可让张玉锦没想到的是,买入该产品后不久,收益就开始转负,本金出现了浮亏。“最近这段时间,每天亏损的额度从几元到十几元不等,心里真不是滋味。”她无奈地说道。
市民高娜也有类似的遭遇,她购买的一款理财产品的年化收益率在近一个月也变成了负值。“前段时间该产品的年化收益率还在3%左右呢。”高娜对记者说道。
银行业分析师张鹏博指出,“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是因为债券市场调整,不少银行理财产品的净值出现回撤。理财产品的底层资产以国债、高等级信用债、同业存单等固定收益类资产为主,近期债市剧烈波动,银行理财产品净值会直接承压。”
据张鹏博介绍,债市从2月中旬以来就持续调整,以债券为主要投向的债券型基金和固收类理财产品自然也跟着净值下跌。反映债市表现的指数中债—新综合财富(总值)指数在2月13日至3月19日期间已下跌1.6%,纯债型基金净值则平均下跌了0.56%。
赎回还是持有?投资者陷入两难
在出现浮亏后,张玉锦一心想尽快赎回理财,可该产品最短持有期是90天,目前还未到开放期,她只能无奈等待。
“我现在特别纠结,不知道是赎回还是继续持有。如果赎回的话,本金亏损这么多,我实在不甘心,而且赎回后再把钱投向哪里我也没有头绪;如果继续持有,又担心还会继续亏钱。”张玉锦满脸愁容地说道。
然而,高娜的想法却和张玉锦不同,她表示将继续持有。“市场调整期所有银行的低风险理财产品普遍会出现亏损,目前我没想过赎回止损,打算继续持有。”高娜坚定地说。
济南一家商业银行的理财经理范金兰告诉记者,“和2022年的赎回潮相比,此次赎回的投资者少了不少。在理财市场经历过几次波动后,不少投资者抗风险能力有所提升。”
范金兰认为,从历史数据看,债券市场具有一定的周期性,短期的波动并不影响长期的投资价值。因此,对现金要求不高的投资者可考虑继续持有,以待修复。但如果投资者对资金流动性要求较高,可考虑在合适时机赎回,避免进一步损失。
对于后续债市情况,中欧基金方面表示,债券市场的核心矛盾在于银行间市场资金面能否转向宽松。如果资金持续紧张,银行中期负债利率持续上行,就需要警惕债市明显调整的风险。
张鹏博认为,虽然目前不知道债市什么时候能止跌,但是风险已经释放了不少。“经过这轮下跌后,债券性价比相比下跌前高多了。今年总体来说债市波动会比较大一些,担心风险的话可以买期限偏短的产品,可能波动相对小一些,也可以考虑一些‘固收 +’产品,这类产品除了以固收类资产为主要投向外,还会通过配置债券以外的资产来分散风险。”张鹏博还表示,如果风险承受能力较高,投资者也可以配置部分银行理财公司推出的权益类理财产品。
不要盲目赎回,理性决策是关键
当前理财产品的亏损更多反映的是短期市场波动,而非底层资产实质性风险。投资者应避免因恐慌情绪盲目赎回,而应结合产品说明书、资金安排及市场研判进行理性决策。若选择持有,需做好净值波动的心理准备;若赎回,则应优化后续配置方案,避免资金闲置。
本文围绕银行低风险理财产品浮亏现象展开,阐述了债券市场调整对其造成的影响,展现了投资者在面对浮亏时的不同态度和纠结。同时,专业人士给出了投资建议,提醒投资者避免盲目赎回,要理性决策,结合自身情况选择赎回或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