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生活本源
传递多元价值

食品安全新标准来袭,预包装食品将有大变化!

3月27日国家卫生健康委会同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50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展开,重点介绍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和《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两项标准的优化升级内容,央广网记者采访专家解读了未来预包装食品包装可能出现的六大变化。

在3月27日上午,国家卫生健康委会同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郑重地向外界发布了多达50项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其中,《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与《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这两项标准,针对预包装食品标签上需要向消费者展示的内容以及各项内容的规范展示要求,进行了全面的优化与升级。值得一提的是,上述这两个标准还特意设置了2年的过渡期。

那么在未来,我们于超市之中看到的预包装食品的包装将会陆续发生哪些显著变化呢?针对这一问题,央广网记者专门采访了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研究员朱蕾,由其对主要变化进行了详细解读。

1. “不添加”“零添加”慢慢消失

所谓的“不添加”,实际上仅仅是对生产过程的一种描述,它与食品终产品中配料或成分的实际含量并非完全等同。就拿一些含糖饮料来说,它们常常会使用“不添加甜味剂”这样的声称来吸引消费者的目光。然而,这却很容易让消费者产生误解,认为该产品中没有使用任何食品添加剂。更有甚者,有些产品会声称不添加某单一品种的食品添加剂,比如不添加某一种甜味剂,但实际上却使用了其他甜味剂来替代,这无疑影响了消费者的正确认知。

为了有效避免“不添加”“零添加”这类声称对消费者造成误导,新版《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标准正式实施之后,预包装食品将不被允许再使用“不添加”“零添加”等相关用语。

2. 增加致敏物质信息

为了切实保障消费者的食品安全,尽可能降低食物过敏的发生概率,我国食品标签作出规定,要求强制标示致敏物质信息。当预包装食品使用含麸质的谷物、甲壳纲类、鱼类、蛋类、花生、大豆、乳、坚果这八大类食品及其制品作为食品配料时,需要在配料表中采用加粗、下划线等强调方式,或者在配料表下方通过致敏物质提示语,明确提示食品中含有的致敏物质。

3. 保质期不用再计算

为了方便消费者阅读日期信息,新修订的标准明确规定,预包装食品需要按照年、月、日的顺序标示保质期的到期日。这也就意味着,消费者今后无需再通过复杂的计算来确定食品何时过期。

4. 出现食品数字标签二维码

食品数字标签是食品包装上采用二维码等信息化手段展示的食品标签。消费者可以通过手机扫码获取食品标签信息,并且能够借助页面放大、语音识读、视频讲解等多种功能全面了解食品信息。这样一来,就能充分满足不同消费者阅读食品标签的需求,极大地提升消费者获取食品信息的体验感与便利性。

5. 营养成分表增加饱和脂肪(酸)和糖

高盐、高脂、高糖等不合理的膳食结构,是引发肥胖、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以及其他代谢性疾病和肿瘤的重要危险因素。为了更加全面地展示食品营养信息,进一步指导消费者选择适合自己的食品,在强制性标示能量、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和钠的基础上,本次修订特意增加了饱和脂肪(酸)和糖这两项内容。

6. 出现“儿童青少年应避免过量摄入盐油糖”提示语

近年来,我国居民超重肥胖问题日益凸显,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也呈现出持续上升的态势。儿童青少年时期对于其口味的形成至关重要,从小引导孩子们树立健康的饮食理念,培养清淡的饮食习惯显得尤为重要。本次标准修订要求预包装食品应标示“儿童青少年应避免过量摄入盐油糖”,旨在引导消费者、特别是儿童青少年关注膳食中盐油糖的摄入总量。

本文介绍了3月27日发布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中两项预包装食品标签相关标准的优化升级,包括设置2年过渡期。还通过专家解读阐述了未来预包装食品包装可能出现的六大变化,如“不添加”用语消失、增加致敏物质信息等,这些变化旨在保障消费者食品安全、提供更全面准确的食品信息以及引导健康饮食。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果源资讯 » 食品安全新标准来袭,预包装食品将有大变化!

评论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