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生活本源
传递多元价值

2025 考古年度计划曝光,多维度推动文化遗产保护,2025 年考古新规划:近 260 项发掘项目,夏商文明研究工程将启动

国家文物局在第一季度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公布的 2025 年考古工作“任务清单”,涵盖主动性考古发掘项目、大遗址保护、夏商文明研究、考古报告出版、抗战文物征集等多个方面的工作规划。

日前,国家文物局于北京召开了第一季度例行新闻发布会,在这次会议上,正式公布了年度考古工作的“任务清单”。2025 年,全国范围内将开启近 260 项主动性考古发掘项目。这一举措意义重大,不仅体现了国家对考古事业的高度重视,更旨在进一步提升多学科合作和科技考古的水平。多学科合作能够整合不同领域的专业知识,为考古研究带来全新的视角和方法;而科技考古水平的提升,则可以借助先进的技术手段,更精准地获取和分析考古信息。

国家文物局考古司副司长张凌在发布会上详细介绍,今年已批复了近 260 项主动性考古发掘项目。在后续的考古工作中,将着重加强精细化测年、动植物考古、古 DNA 研究、冶金和制陶等技术研究。例如,精细化测年技术可以更准确地确定文物和遗址的年代,为考古研究提供坚实的时间框架;古 DNA 研究则有助于了解古代人类的遗传信息和迁徙情况。同时,还会加强历史学、民族学、社会学等多学科合作,通过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拓展考古研究的广度和深度,让我们对古代社会有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夏商文明研究工程即将启动。该工程的第一阶段将以 9 省区的 17 个重要遗址为先导,全面开展重点遗址的考古发掘、多学科综合研究、科技考古和价值阐释、文物保护、展示宣传、国际传播等工作。通过这些工作的开展,有望形成一批高质量学术科研成果,全面呈现夏商历史,填补我们对这一时期历史认知的空白。

一系列大遗址保护利用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也被提上了日程。一方面,会继续推进陕西石峁、北京琉璃河、河南隋唐洛阳城、新疆北庭故城、交河故城和跨省域的蜀道、秦直道、三峡库区等大遗址保护利用工程,这些大遗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对其进行保护和利用,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另一方面,还会策划海疆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拓展文化遗产保护的范围。今年,安徽凌家滩、河南汉魏洛阳故城、北京路县故城等一批重要遗址博物馆将建成开放,为公众提供更多了解历史文化的窗口。此外,今年还将评定一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进一步完善考古遗址公园整体布局,提升文化遗产的展示和利用水平。

将于今年 5 月开放的北京路县故城遗址公园

为了让考古发掘的第一手资料能够尽快与公众见面,国家文物局将推进重点考古报告出版工作,做好三峡考古报告、石窟寺考古报告的督导工作。同时,依托“考古中国”重大项目传播平台,及时向公众传播考古成果,让更多的人能够了解考古工作的进展和意义。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80 周年。国家文物局高度重视抗战文物的保护和研究工作,将指导各有关文博单位加强抗战实物、档案、史料、口述史的征集与研究。开展抗战实物遗物捐赠活动和抗日老战士等口述史抢救采集行动,拓展抗战实物、照片、影像、资料全球征集渠道,尽可能全面地收集抗战相关的文物和资料。同时,将编制实施 20 个抗战主题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规划,明确空间布局和项目设计,推动抗战文物整体保护,让这些珍贵的历史遗产得到妥善的保护和传承。

国家文物局还表示,2025 年将启动出土文物管理、地下文物埋藏区、“先考古、后出让”等制度设计。这些制度的设计和完善,将为构建适应新时代需求的考古管理“四梁八柱”做好准备,为考古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本文介绍了国家文物局公布的 2025 年考古工作“任务清单”,包括启动近 260 项主动性考古发掘项目、开展夏商文明研究工程、推进大遗址保护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出版重点考古报告、加强抗战文物征集与保护以及进行相关制度设计等,多维度推动考古工作和文化遗产保护,助力新时代考古事业发展。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果源资讯 » 2025 考古年度计划曝光,多维度推动文化遗产保护,2025 年考古新规划:近 260 项发掘项目,夏商文明研究工程将启动

评论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