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我国自主研制的最大直径盾构机“沧渊号”展开,介绍了其下线信息、将参与的海太长江隧道工程的特点和难度,以及该隧道工程的重要意义。
在2025年3月26日这一具有重要意义的日子里,我国自主研制的最大直径盾构机——“沧渊号”,在江苏常熟顺利完成下线。这一盾构机的诞生,犹如一颗璀璨的新星,即将在世界最长高速公路水下盾构隧道——海太长江隧道工程施工作业中绽放光芒。
海太长江隧道有着诸多令人惊叹的特点。它的最大埋深超过了75米,最高水压达到了7.5巴(bar),这是一个怎样的概念呢?相当于每平方米要承受75吨的压力,如此巨大的压力对施工装备和技术都是严峻的考验。“沧渊号”作为海太长江隧道左线掘进的核心装备,始发之后,它将面临更为艰巨的挑战。它需要穿越多种复杂地质带,特别是在穿越长江及两岸大堤时,沉降必须控制在毫米级,这一要求的难度可想而知。而且,江中地质勘探覆盖区域有限,存在着大量的未知区域,整个地质情况复杂程度堪称“水下迷宫”。
为了应对这些难题,科研人员和工程师们为“沧渊号”配备了一系列先进的技术和装置。它搭载了智能掘进系统,同时配置了具有常压换刀功能的软土刀盘,搭配梯度分布的合金刀具,构成了“超硬龙齿矩阵”。这一强大的组合,使得“沧渊号”能够在石英砂含量约65%的地层单次掘进2000米内不换刀,大大提高了施工效率和安全性。
海太长江隧道是我国《长江干线过江通道布局规划(2020 – 2035年)》中的重点工程。它连通了江苏海门市与江苏太仓市,计划于2028年基本建成。一旦该隧道建成,它将发挥重要的作用,能够有效分流苏通长江大桥的车流量,对于落实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和长江经济带发展国家战略,优化长江干线过江通道布局,推动沿江城市群跨江融合发展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本文介绍了我国自主研制的最大直径盾构机“沧渊号”于3月26日在江苏常熟成功下线,它将用于海太长江隧道工程。该隧道施工难度大,“沧渊号”搭载智能系统和特殊刀盘刀具应对难题。海太长江隧道是重点工程,建成后对区域发展意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