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生活本源
传递多元价值

跨部门协同,根治机动车环检造假顽疾,揭秘机动车环检造假黑幕,多管齐下守护蓝天

本文聚焦于部分机动车检测机构在检测过程中弄虚作假的问题,阐述了此类造假行为对大气污染整治的挑战,分析了造假手段的升级情况,进而从严查造假行为、提升检测技术、完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加强跨部门协同合作等方面提出了整治建议。

在近期的执法行动中,监管部门发现部分机动车检测机构存在严重的弄虚作假行为,并依法对其进行了处罚。这些检测机构为了一己私利,使用作弊工具、伪造检测数据、出具虚假报告等,以此“帮助”机动车顺利通过尾气排放检测。这种在利益驱使下的造假行为,无疑给大气污染整治工作增添了巨大的挑战。

看似分散的机动车尾气排放,实际上对空气质量有着重要影响。据生态环境部数据显示,目前全国机动车氮氧化物排放量在氮氧化物总排放量中占比高达34%,机动车尾气已然成为当前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而机动车排放检验机构作为重型货车环保达标监管的关键环节,如果它们弄虚作假,将会使一些超标车辆堂而皇之地行驶在道路上,直接导致环境污染加剧。

值得警惕的是,如今检测造假手段不断翻新,且愈发隐蔽,甚至在一些地区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从已曝光的案例来看,造假手段层出不穷,比如安装OBD作弊器来伪造数据、篡改额定功率以降低尾气数值、用汽油车替代柴油车进行检测等。而且,造假涉及设备商、检测站、中介、车主等多个环节,一些机构还针对外省二手车迁入检验提供跨区域的“一条龙”服务。面对这些跨领域、跨地域的复杂情况,传统的人工抽查和单一部门执法方式显然已难以应对。

要整治机动车环检造假问题,必须从严查造假行为入手,从源头上切断造假利益链。一方面,要加强针对性监管,对违规行为严惩不贷,对于情节严重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截至2024年12月,生态环境部等部门在全国开展的机动车排放检验领域第三方机构专项整治行动中,成效显著。有650家机构被采取断网等惩戒措施,580家被取消资质资格,110家性质恶劣的机构相关责任人被追究刑事责任。另一方面,在加强对检测机构日常监管的同时,要严厉打击作弊设备的生产、销售和使用,彻底切断造假工具链。

机动车环检造假现象不断升级,与检测技术滞后也有很大关系。因此,有必要加大高精度检测设施的配备力度,完善技术手段,提升监管能力。可以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识别、视频监控等先进技术手段,对检测过程进行实时监控和数据分析,从而有效筛查造假线索,实现精准打击。

在技术升级的同时,还需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构建长效治理机制。大气污染防治法明确规定,对造假机构最高可处50万元罚款并取消资质。新出台的《生态环境部、市场监管总局关于机动车排放检验机构伪造排放检验结果或出具虚假排放检验报告情节严重判定标准的意见(征求意见稿)》进一步细化了标准,对于涉及10辆以上车辆、重复违法或造成重大环境影响的造假行为,一律严惩不贷。近日,生态环境部会同多部门共同编制的《关于进一步优化机动车环境监管的意见(征求意见稿)》也明确要求,将机动车排放检验机构纳入日常监管和执法检查计划,加强监督管理,依法查处伪造检验数据、出具虚假检验报告等违法行为。只有让监管“长牙带刺”,增强针对性和震慑力,才能有效遏制机动车环检造假等违法行为。

要根治机动车环检造假问题,还需加强跨地域、跨部门的协同合作,打破信息孤岛,形成监管合力。在巩固专项行动效果的基础上,通过常态化治理确保监管机制落地落实。生态环境、市场监管、公安等部门可建立联合执法机制,全链条打击涉及造假的产、销、用各环节,对不法行为形成强大震慑。同时,有必要继续强化行业自律,提高准入门槛,建立信用评级体系,进一步规范检测机构的市场行为。

本文指出了部分机动车检测机构造假行为对大气污染整治带来的挑战,分析了造假手段升级的情况,从严查造假行为、提升检测技术、完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加强跨部门协同合作等多个方面提出了整治机动车环检造假的建议,旨在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治理体系,有效遏制此类违法行为,守护大气环境质量。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果源资讯 » 跨部门协同,根治机动车环检造假顽疾,揭秘机动车环检造假黑幕,多管齐下守护蓝天

评论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