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2025种子大会暨南繁硅谷论坛展开,介绍了我国种业在产业链构建、智慧育种以及国际合作等方面的发展情况,展现了种业的创新成果与面临的挑战,探讨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在2025种子大会暨南繁硅谷论坛展厅里,众多观众正饶有兴致地参观着。这一场景被经济日报记者吉亚矫用镜头记录了下来。
种子,堪称农业的“芯片”,其重要性不言而喻。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充分发挥“南繁硅谷”等重大农业科研平台的关键作用,加快攻克一批突破性品种。当前,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达到63.2%,作物良种覆盖率超过96%,这一系列数据彰显了我国在农业科技领域取得的显著成就。
近日,2025种子大会暨南繁硅谷论坛(以下简称“种子大会”)在海南三亚盛大举办。当记者走进位于三亚崖州的国家现代农业(种业)产业园时,一幅生机勃勃的景象映入眼帘:阳光下,水稻在微风中轻轻摇曳,玉米正拔节生长……这里集中展示了来自260家科研单位及种业企业提供的2094个农作物新品种,充分展现了我国种业的创新成果。在科技的有力赋能下,我国种业正加速产业创新,积极探索智慧育种,深化国际合作,为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筑牢坚实底座。
从一粒种到产业链
在种子大会展厅内,阵阵玉米香扑鼻而来,吸引了不少观众前来品尝。原来是深圳农科玉种业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将刚出锅的玉米拿出来供大家品尝。公司董事长赖柏霖热情地介绍道:“这是‘农科糯336’品种,一根玉米上既有甜粒又有糯粒,口感十分独特。”该公司通过与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等科研院校紧密合作,自主培育出了一系列鲜食玉米品种,并整合了生产销售全产业链条,成功形成了从种子到餐桌的闭环。
一粒粒种子破土而出的背后,凝聚着科研人员坚持不懈的创新努力,更关系着我们餐桌上的美味与健康。在种子大会主旨论坛上,农业农村部种业专家咨询组组长、中国农业绿色发展研究会理事长余欣荣指出,要以创新作为核心驱动力,紧密瞄准世界科学竞争前沿和未来科技发展趋势,加快突破种业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
“南繁硅谷”作为国家种业科技创新攻关的核心平台,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据估算,我国新育成的农作物品种中,超过70%经过南繁选育。目前,南繁基地划定了26.8万亩保护区,建设了5.3万亩核心区;建成了一批南繁公共实验服务平台,能够提供新品种测试、种子质量认证、植物检疫等技术服务;培育了种业CRO(合同研究组织)业态,推动技术、资金、数据等要素加速聚集;三亚崖州湾科技城围绕崖州湾国家实验室,集聚了多家科研院所和涉农高校,已累计注册南繁种业企业2800余家。
尽管我国种业科研机构、企业的科技实力在不断增强,但也存在各自为战、同质化发展等问题。随着种业学科交叉的不断深化,亟需加强创新资源的统筹和力量组织,构建分工协作、融合发展的种业科技创新体系。
为进一步布局“育繁推服”种业全链条,在种子大会上,海南农垦集团举行了南繁种业集团揭牌仪式,并发布了27个科技创新揭榜挂帅项目。海南农垦南繁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黄振瑞表示:“我们希望摸索出可持续路径,更大程度激活科研成果转化动能,让南繁成果落地生根。”
从会育种到“慧”育种
在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展台,数字驾驶舱正实时监测着重点实验室和加工厂的情况;农业开源鸿蒙操作系统的大屏幕上,展示着智慧农业的综合解决方案。中信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志勇介绍,农业开源鸿蒙操作系统通过物联、数联、智联帮助农户实现精准种植,智慧农场试点亩均增产可达15%至20%。
大模型也在育种领域得到了落地应用。长沙百奥云数据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冰冰现场演示了新推出的小奥AI智能体,它结合DeepSeek、知识库里近万份农作物品种数据以及基因组选择,能够帮助工作人员大幅提高育种效率。
“智能品种智造是未来农业科技竞争的制高点。”在种子大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家洋介绍,育种已进入“5.0时代”,即智能品种的智能培育时代。智能品种以自主应对环境变化为核心特征,依靠“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培育出最优化的动态调整株型,最终实现增产增质、减投减损的目标。
智慧育种正逐步走向应用。强优势杂交水稻组合的选育,往往需要测交成千上万个组合才能选出1个强优势组合,工作量大且耗时长。中国农科院国家南繁研究院副院长李慧慧表示:“我们能够利用算法预测出高产组合。”依托全基因组杂种优势预测模型,指导强优势亲本的配组模式,筛选出的一些组合已进入新品种审定区域展开试验。
虽然种业积极拥抱人工智能新技术,但仍存在海量育种数据无法互联互通、智能育种商业化有待突破等瓶颈。李慧慧建议,进一步打破数据孤岛,以“数据私有、知识共享”的模式,打造开放共赢的智慧育种产业生态圈。
作物的农艺性状成千上万,需要算力、算法挖掘基因与性状的关联,以此为基础整合优异性状。中国科学院院士钱前认为,身处人工智能时代,深入田间的实践依然不可或缺。“只有将传统育种与智慧育种结合,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高度融合,才能真正实现育种的‘加速度’。”
从引进来到走出去
全球种业已进入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人才密集型和竞争全球化的新阶段,既充满机遇,也面临挑战。2024年中国种业十件大事显示,我国收集保存的种质资源总量跃居世界第一位。为进一步强化国际交流,中国种子协会与国际种子联盟(ISF)正式签署了合作协议。
“中国为全球种业创新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国际种子联盟秘书长迈克尔・凯勒期待与中国种业界深化战略协作,持续加强种质资源交换、育种科技创新、种业营销服务及国际种子贸易等领域的交流合作。
“我国作为全球种业第二大市场,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强劲的市场需求。”海南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介绍,海南自由贸易港于今年封关运作,对外开放将进一步扩大。
为支持全球动植物种质资源安全便利引进,海口海关副关长敖必强介绍,海南创新实施进境植物繁殖材料特许审批新模式、海南自贸港进境跨关区附条件提离种苗快速通关模式、海南自贸港进境种苗有条件实施免于口岸检疫采样便利化措施3项政策,在保障生物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缩短通关时间、提升种子成活率。
除了引进优质资源,我国种子企业出口意愿和能力也不断加强。武汉庆发禾盛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朱晓波认为,种子贸易不是简单地把种子卖出去,而是要求企业在技术上有优势,开展本地化产品研发和推广,形成技术服务贸易。
中国种子协会副会长崔野韩表示,未来种业将继续加强国际合作,让国际企业来中国大市场寻找机遇,让中国企业融入世界种业大家庭,为全球种业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本文围绕2025种子大会暨南繁硅谷论坛,介绍了我国种业在产业链拓展、智慧育种和国际合作三方面的发展。从一粒种子到完整产业链,我国种业不断加强科研创新与资源整合;智慧育种领域,人工智能等新技术逐步应用,但也面临数据互通和商业化难题;国际合作上,我国在种质资源保存和引进政策上有优势,种子企业也积极“走出去”。未来,我国种业需持续创新,加强合作,为全球种业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