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于当下热门的旅居现象,以云南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的绘画爱好者旅居经历引入,阐述了旅居热度持续走高的现状,分析了从“打卡式旅游”到“沉浸式旅居”背后旅游消费需求的变化,介绍了旅居市场的人群特征、需求空间分布等情况,还提及国家政策对旅居产业的支持以及各地发展旅居产业的积极探索,最后强调加快发展旅居新业态的重要意义。
在这春光明媚的时节,位于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内,呈现出一幅繁花似锦的美丽画卷。各种花卉竞相绽放,各展风姿,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游客前来观赏游玩,园中的道路上,来往的游客络绎不绝。在人群中,有不少绘画爱好者格外引人注目,他们手持画笔,神情专注地描绘着眼前的美景,试图将这“植物王国”的美好瞬间永远定格在画纸上。
来自北京一家书画院的导师李金辉就是其中之一,他微笑着说:“每年我都会来附近镇上住一两个月,从冬天一直住到春天。在这里,我既能尽情地写生创作,又能躲避北方寒冷的冬天,可谓一举两得。”
作为旅游市场的一个细分业态,旅居的热度正在持续攀升。以往那种“走马观花”式的旅游,正逐渐被“安家落户”式的旅居所取代;游客与目的地、游客与景区的关系也在悄然发生着改变,从单纯的“游客”变成了如同“家人”一般融入当地。旅居涵盖了吃、住、行、游等各个方面,生动地诠释着旅游业态的全新演变。有数据显示,去年旅居云南的人数达到了389万,而且平均旅居天数长达80天。
从“打卡式旅游”到“沉浸式旅居”,人们旅游脚步的放慢,背后反映的是旅游消费需求的深刻变化。
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旅居市场需求调查报告》为我们揭示了旅居市场的诸多特征。在旅居者中,20至40岁的人群约占60%,这表明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体验旅居出行这种新的旅游方式。“候鸟型”旅居是当前旅居市场的主流,旅居者的出行整体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季节性特征。从旅居者出行时间的统计来看,出行时间在1至3个月的旅居者占比达到了63.8%。
从旅居市场需求空间分布的特征来看,一二线城市的“新青年”开始主导旅居的新风向。在热衷于旅居度假的人群中,80后、90后以超过70%的占比成为出行主力。北京、天津等城市以及其他一二线城市是旅居度假者的主要出发地,占比近80%。而避寒、避暑、滨海度假等成熟的旅居地则是热门目的地。值得注意的是,在调查中,有13%的旅居者将乡村作为优选旅居地。
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认为,如今人们对旅游的理解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更倾向于将生活方式纳入旅游体验的范畴。乡村生活凭借其独特的魅力,成为了重要的旅游体验场。旅居更是如此,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旅行和居住,更是一种深度的文化体验和对生活方式的融入。
今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培育新增长点繁荣文化和旅游消费的若干措施》提出,“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开发利用气候资源,丰富避寒避暑旅居、冬日暖阳、滨海度假等特色产品。”1月15日,文化和旅游部、中国气象局联合推出了包括西双版纳在内的26个“避寒康养好去处”。云南、海南、广西等“避寒”目的地,因此吸引了众多游客的目光。
为了推动旅居产业的发展,各地都展开了积极的探索。云南去年出台了《加快推进旅居云南建设三年行动》,明确提出要建设不少于3000个重点旅居村,同时大力发展康养、研学、文体、养老等新业态;海南正积极计划针对60岁以上人群推出银发旅游产品,精心打造银发旅游精品旅游线路,探索“冬南夏北”的旅居养老模式;广西出台了相关政策,围绕旅居养老、康养旅游等方面,不断增强旅居养老承载能力,建设改造一批适老定居型养老社区,支持建设一批旅居养老服务综合体。
文化和旅游部产业发展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加快发展包括旅居在内的新业态是把文化旅游业培育成为支柱产业的重要着力点。我们要紧跟人们旅游需求变化的新趋势,加快推动旅居休闲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增加高品质的旅居产品和服务。这样,才能在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诗和远方、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同时,释放文化和旅游消费的更强活力。
本文围绕旅居这一热门旅游方式展开,介绍了其热度攀升的现状,分析了旅游消费需求的变化,展示了旅居市场的人群和空间特征,提及国家政策支持以及各地发展旅居产业的探索,强调了发展旅居新业态对文化旅游业的重要意义,凸显了旅居在当下旅游市场的重要地位和发展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