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于财政部发布的《2024年中国财政政策执行情况报告》,对2024年财政政策执行情况进行了介绍,并着重分析了2025年财政政策的新亮点和积极举措,包括提高赤字率、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等方面,旨在展现财政政策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每一年,财政领域的年度“成绩单”都备受各界关注。如今,一年一度的财政重要信息正式发布。
在3月24日,财政部重磅推出了《2024年中国财政政策执行情况报告》(以下简称为《报告》)。这份约1.8万字的报告,如同一份详尽的财政“说明书”,全面且细致地阐述了2024年财政政策的执行情况。《报告》中明确指出,各级财政部门始终坚定不移地秉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并且在实施过程中做到适度加力、提质增效。他们积极推动一系列增量政策的出台,并脚踏实地地落实这些政策,这些努力如同有力的助推器,促进了经济的回升向好,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对比2023年以减税降费为核心的财政政策,2024年的财政政策展现出了不同的侧重点。在这一年,化解地方债务以及增加财政补贴惠民成为了主要亮点。这些举措旨在解决地方经济发展中的一些关键问题,同时让广大民众能够更直接地享受到财政政策带来的实惠。
对于今年的财政政策,《报告》用“更加积极、持续用力、更加给力”这十二个字进行了精准总结。从早前公布的2025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中可以看出,今年的赤字率按照4%左右进行安排,相较于上一年提高了1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规模也有了显著的增加,达到了297005亿元,同比增长4.4%。这一系列的数据变化,清晰地反映出财政政策在今年的积极调整和有力作为。
下面,我们来深入探讨一下,在去年财政政策取得良好成效的基础上,今年更加积极、持续用力、更加给力的财政政策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首先,最为明显的是赤字率的提高。今年赤字率设定为4%,这使得赤字规模达到了5.66万亿元,与去年相比增加了1.6万亿元。无论是赤字水平还是赤字规模,都创下了近年来的新高,这意味着财政在逆周期调节方面的力度进一步加大。在过去的十年间,我国财政赤字率一直在2.3%至3.8%之间波动,此次首次提升到4%,这一重要转变表明在风险可控的大前提下,财政有能力并且有计划地利用更多的财政空间,进一步扩大财政支出规模,从而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强大的支持。
除了赤字率的变化,在不计入赤字率的特别国债、超长期特别国债方面也有新的安排。根据预算规划,今年我国将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13000亿元,比上一年增加了3000亿元。其中,8000亿元将用于更大力度地支持“两重”项目,而另外5000亿元则用于加力扩围实施“两新”政策。这些资金的合理分配和精准投入,将为相关领域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财政部部长蓝佛安介绍,今年在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方面,共安排了超长期特别国债3000亿元,相较于上一年增加了1500亿元。“资金规模比去年翻了一番,这一举措有助于直接降低消费者的购物成本。而且,在政策实施过程中,注重将惠民生和促消费相结合,通过提高养老金水平、发放医疗补贴等多种方式,不断增强居民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
在支持扩大有效投资方面,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成为了今年财政政策的支持重点。蓝佛安部长表示,中央财政将进一步强化对教育、科技和人才的支持力度。通过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完善财政科技经费的分配和管理体制机制,全力支持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并积极推动“人工智能+”行动。这些举措将为我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
本文围绕财政部发布的《2024年中国财政政策执行情况报告》,分析了2024年财政政策亮点及2025年财政政策的积极变化。2025年财政政策通过提高赤字率、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和扩大有效投资等举措,展现出更加积极、持续用力、更加给力的特点,旨在促进经济回升向好和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