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生活本源
传递多元价值

为儿童健康体重筑牢防线,全社会行动起来!,掌握科学密码,助力儿童告别肥胖

本文聚焦儿童肥胖问题,介绍了儿童肥胖的危害、诊断标准及成因,同时给出了科学减重的方法,还提及我国儿童肥胖治疗现状,呼吁全社会构建家校医协同治理体系来防控儿童肥胖。

在北京儿童医院“体重管理门诊”,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医生正认真地为前来就诊的儿童做人体成分分析。(图片由北京儿童医院提供)

儿童肥胖问题如今已不容忽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院长傅君芬明确指出:“儿童肥胖容易诱发高血压、糖尿病、脂肪肝等一系列疾病,这些原本多在成年人中出现的慢性病如今向少年儿童蔓延,会给孩子们带来极大的健康危害。”除此之外,肥胖还会在多个方面影响儿童的成长。它会降低儿童的运动能力,影响骨骼的正常发育,甚至对儿童的行为、认知以及智力发展都会产生不良影响。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副主任医师裴舟提醒大家,儿童超重和肥胖的诊断标准和成人是有差别的。成人主要依靠体重指数(BMI)来判断是否超重或肥胖,但对于儿童而言,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诊断标准是不一致的。这就需要更加精准和专业的判断,才能准确识别儿童的肥胖情况。

经过深入的调查研究发现,儿童期肥胖和成人期肥胖的成因有所不同。儿童期肥胖的产生主要是脂肪细胞数量增多,而成人期主要是脂肪细胞体积增大。值得关注的是,6至7岁的肥胖儿童成年后肥胖率约为50%,10至19岁的肥胖青少年中,超过70%会发展为成年肥胖,这无疑会大大增加相关疾病的发病风险。

“必须将肥胖扼杀在萌芽阶段。”裴舟医生发出了这样的呼吁。那么,如何帮助儿童科学减重呢?其实是有一些“科学密码”的。

掌握这些“科学密码”,帮助儿童科学减重

国家疾控局发布了《学生常见病多病共防技术指南》,四部门也联合制定了《中小学生超重肥胖公共卫生综合防控技术导则》等国家级儿童青少年体重管理文件。在这些文件中,不约而同地提及了“营养”“科学减重”等关键词,这为儿童减重提供了方向和指导。

专家们指出,“吃、动、减”是儿童减重的“科学密码”。

在饮食方面,专家黄鸿眉为家长们推荐了一个“黄金餐盘法则”,即餐盘的1/2应该是非淀粉类蔬菜,1/4是优质蛋白(如鱼、豆、瘦肉),另外1/4是全谷物。黄鸿眉特别强调,智慧饮食并不是让儿童青少年节食,而是要重塑饮食结构。建议每日精制糖摄入少于25克,减少加工食品及反式脂肪的摄入,每口食物咀嚼20次、单餐用时超过20分钟,这样有助于更好地消化和吸收,也能避免过度进食。

在运动方面,建议每周运动5天,每天运动60分钟。运动强度组合推荐为“30分钟有氧+20分钟抗阻+10分钟柔韧”。在运动方式的选择上,要充分考虑孩子的兴趣,选择孩子感兴趣且能坚持的运动,比如舞蹈、球类、障碍跑等,这样孩子才更愿意主动参与运动。

为了更好地防控儿童肥胖,北京儿童医院临床营养科专家团队建议构建家庭、校园、医疗三方防护网,打破“致胖闭环”。在家庭端,可以推行“健康加油站”,开展亲子烹饪实践,让孩子参与到健康饮食的制作过程中;校园端实施“五色营养餐盘”,创新课间运动模式,为孩子提供更健康的饮食和更多的运动机会;医疗端建立多学科联合门诊,开展人体成分分析、代谢指标监测,为孩子的健康提供专业的保障。

裴舟医生还提到,与部分欧美国家已批准多款儿童减肥药相比,我国目前尚未有药物获批。临床治疗主要依赖基础性干预,对于中重度肥胖患儿缺乏有效的医疗支持。因此,本土化药物研发及治疗指南更新亟待加速。

专家们呼吁,儿童肥胖防控需要从“治病”转向“治未病”,构建家校医协同治理体系是打破儿童“胖循环”的核心路径。希望全社会能够共同行动起来,重塑孩子们的健康轨迹,为下一代筑牢健康体重的防线。

本文围绕儿童肥胖问题展开,阐述了其危害、诊断差异和成因,给出了“吃、动、减”的科学减重方法,指出我国儿童肥胖治疗现状及不足,最后呼吁全社会构建家校医协同治理体系,从“治未病”角度防控儿童肥胖,守护下一代健康。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果源资讯 » 为儿童健康体重筑牢防线,全社会行动起来!,掌握科学密码,助力儿童告别肥胖

评论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