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生活本源
传递多元价值

中国城市人口格局生变,冲击千万人口城市面临三重挑战,千万人口城市“争夺战”:合肥突围,其他城市路在何方?

本文聚焦中国城市向千万人口城市迈进的现状,以合肥成功跻身“千万人口城市俱乐部”为切入点,分析了其他城市在冲击千万人口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如人口增长乏力、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不均、人口结构问题等,并探讨了城市应对人口增长难题的解决之道,包括产业升级、优化落户政策、完善基础设施等,最后邀请读者分享对部分城市人口增长优势的分析。

作者:陈洁 实习生黎雨佳

编辑:包芳鸣

图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梁远浩 摄

在当今中国城市的发展征程中,向千万人口城市的“冲刺跑”已然演变成一场艰难的“拉锯战”。最新数据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清晰的城市人口版图。温州在2024年末常住人口达到了985.2万人,较上一年增加了9.1万人,距离千万人口的大关仅仅只差14.8万人。而合肥则凭借1000.2万人的成绩,成功成为中国第18个千万人口城市。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经过细致统计后发现,在众多城市中,人口总量超过920万,并且在最新公布人口数据的年份(2023年或2024年)仍然保持人口增长态势的城市,一共有6座。它们分别是温州、宁波、佛山、南京、济南和沈阳。这6座城市如同蓄势待发的选手,依然保持着冲击千万人口城市的可能性。

然而,这场激烈的“冲刺跑”正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按照当前的人口增速来看,2025年可能难以诞生第19座千万人口城市。与此同时,一些处于900万级人口规模的城市,其人口总量开始进入持续下行的通道。这一现象值得我们高度关注。

在人口总量逐渐减少,人口流动格局呈现出“省内为主”的大背景下,城市冲击千万人口的门槛正显著提高。这就好比一场升级的挑战,需要城市进一步提升自身发展的“内功”。清华大学社会学博士后、北京理工大学教育学院特别副研究员史薇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城市人口吸引力是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它既包括住房补贴、创业扶持等政策红利,也涵盖生活成本、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质量,更与产业能级和就业机会密不可分。”当前,各地政府正通过差异化的人才政策组合拳寻求突破,比如通过提供住房补贴、创业扶持、税收优惠等政策吸引高层次人才和年轻劳动力。

城市冲击千万人口“拉锯战”

时间回溯到2020年,长沙和青岛相继突破千万人口大关,成功跻身中国“千万人口城市俱乐部”。然而此后数年,这一阵营始终未能迎来新成员,仿佛陷入了一场漫长的等待。直至2024年,合肥正式官宣跨过千万人口门槛,才打破了这一沉寂。合肥正式成为全国第18座常住人口突破千万的城市,这一突破背后是其持续强劲的人口增长动能。2024年合肥常住人口较2023年末增长14.9万人,近三年累计增长达53.7万人。

业内分析指出,合肥之所以拥有强劲的人口吸引力,主要在于其产业升级创造了就业高地。产业的蓬勃发展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并且提供了更高的薪资水平。此外,合肥依托中国科技大学打造了良好的人才基地,作为“风投之城”的定位清晰,还拥有较好的基础设施。史薇从四个维度分析了合肥的发展优势。她指出:“一是,合肥近年来的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快速发展;二是,合肥有‘江淮硅谷’等创业政策;三是,合肥市作为安徽省省会,拥有较多的重点中学和高校,吸引了大量省内及周边地区的学子和家长;四是,合肥市作为长三角的重要城市之一,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合肥不仅人口增量很快,背后还有相对良好的人口结构。比如,2024年,合肥出生人口达到7.9万人,出生率为7.98‰,分别高于全国、全省1.21、1.81个千分点。此外,2023年的数据显示,合肥每10万人口中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数在2.8万人以上,是全国的1.6倍左右;每万名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数量超180人,是全国的2倍左右。

然而,其他冲刺千万人口的城市却未能复制合肥的人口高速增长态势。以宁波为例,其2024年常住人口虽达到977.7万人,但年度增量仅8万人。佛山、南京、济南和沈阳等城市2023年的人口增长也都在7万人以下,部分城市甚至出现人口数据年度波动的现象,即前一年下跌次年又小幅回升。这种增长乏力且反复拉锯的态势,意味着城市冲击千万人口的道路已进入相对艰难的阶段,城市需要寻找新的增长突破口。

当前中国城市冲击千万人口面临三重挑战。从城市层级看,正在冲刺的6座城市中有3座是普通地级市,在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上难以与直辖市、副省级城市等传统强市抗衡。其次,人口流动格局发生了一定变化。史薇指出,随着跨省流动减弱、省内流动增强,省会城市的集聚效应愈发凸显。省会凭借省级行政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地位,往往集中了全省更优渥的医疗教育资源、更完善的交通网络和更先进的城市治理体系,形成强大的“虹吸效应”。然而即便是省会城市也面临人口结构的问题。

以南京为例,南京并非省内人口和经济最强的城市,苏州的人口和GDP总量均超过南京,这使得南京在人口吸引力方面难以形成绝对优势。其次,江苏省2024年常住人口与上年持平,人口自然增长率降至 -2.5‰,这也必然影响省内城市人口的变动。此外,南京还承受着老龄化压力,2023年南京常住人口中,60岁以上人口占比达21.97%,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达16.01%,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大城市人口增长如何“解题”?

那么,这些冲刺千万人口的城市,应如何解答人口增长这道发展“必答题”呢?

首先,产业升级成为核心突破口。合肥的实践为我们提供了有益借鉴。2024年合肥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8%,创近3年同期新高。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137.6万辆,同比激增84.5%。充电桩、汽车用锂离子动力电池产量分别增长1.5倍和31.2%,逻辑芯片、智能电视和工业机器人产量分别增长49.8%、32.8%和3.6倍。2024年温州常住人口实现近10万人的显著增长,也与其产业突破密不可分。数据显示,2024年温州汽车零部件产业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732亿元,同比增长18.8%。此外,全市智能装备产业实现规上工业生产总值为1410亿元,同比增长12.3%。

史薇强调,城市要实现千万人口目标,必须构建更具竞争力的产业体系。她指出,关键在于培育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高附加值领域,通过优质就业岗位增强人口吸引力。同时建议推动“产学研一体化”,依托高校和科研机构打造创新集群,形成吸引高端人才的“强磁场”。

其次,城市还需着力优化生活成本与落户政策,为新市民创造更友好的安居环境。史薇建议,一方面要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降低新市民的住房成本;另一方面,需持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进一步放宽人才落户限制。沈阳2024年出台的落户新政颇具代表性,沈阳发布《沈阳市进一步促进外来人口落户若干政策措施》,提出取消积分落户名额限制、放宽学历落户、投靠落户、购房随迁落户人员范围等,以及在沈阳取得《辽宁省居住证》、在沈阳租赁房屋、在沈阳务工即可落户等。

再次,城市发展的关键一环在于完善基础设施与提升宜居水平。当前,各大城市正着力补齐教育等公共服务短板。例如,沈阳在2024年新增普惠性学前教育学位3060个、优质高中学位2764个。佛山在2024年着力推动教育扩优提质,新(改、扩)建公办中小学和幼儿园34所,新增学位3.3万个,新组建佛山市高级中学、季华中学2所市属高中。

“我国大城市和省会城市的人口规模仍在持续增长。这一现象本质上反映了城市化进程中资源虹吸效应的强化。”史薇表示。但是,随着劳动年龄人口总量递减,叠加跨省流动减弱,很多大城市的人口增速已明显放缓。这就要求大城市必须把握机遇窗口,通过优化公共服务和居住环境,重点吸引青壮年群体落户,为城市可持续发展储备优质人力资本。

温州、宁波、佛山、南京、济南、沈阳

各自都有哪些优势利于人口增长?来评论区分享一下你的分析吧~

SFC

本期编辑 黎雨桐

21君荐读

本文深入剖析了中国城市冲击千万人口的现状,合肥的成功为其他城市提供了范例,但多数城市面临增长乏力、公共服务不均、人口结构不佳等挑战。城市可从产业升级、优化落户政策、完善基础设施等方面着手解决人口增长难题,在人口流动格局变化和劳动年龄人口递减的背景下,需把握机遇吸引青壮年群体,为城市发展注入活力。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果源资讯 » 中国城市人口格局生变,冲击千万人口城市面临三重挑战,千万人口城市“争夺战”:合肥突围,其他城市路在何方?

评论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