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上海在治水取得“水安”到“水净”转变后,进一步开展水体清澈度提升建设的举措。以上海奉贤庄行浦秀村为试点案例,介绍了当地河道治理成果及相关技术,还阐述了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针对不同区域水体的治理思路。
上海,这座繁华的大都市,在多年的治水征程中,已基本完成了从“水安”到“水净”的华丽转身。然而,深入的调研却发现,部分水体的清澈度仍有待提高。为了进一步改善水环境,上海正积极试点展开水体清澈度提升建设工作。按照计划,到2026年底,上海将完成100个河湖水体清澈度提升建设试点项目,努力打造出一批具有示范意义的水体清澈度提升实践样板。
奉贤庄行的浦秀村,成为了此次水体清澈度提升建设的先行试点。走进浦秀村,浦秀西闸路的河道映入眼帘。这条河长约1.5公里,水深在0.5 – 1.5米之间。当你靠近河道,便能惊喜地发现河水清澈见底,一切都清晰可见。阳光洒在水面上,波光粼粼,美不胜收。岸边桃花绽放,粉嫩的花朵在清澈水体的映衬下,显得更加娇艳动人,仿佛一幅美丽的画卷。
记者在实地探访时注意到,河道内种植了不少矮生苦草。上海海洋大学水产生命学院教授王丽卿解释道,这些水生植物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它们在生长过程中,大量吸收了河道内的氮磷物质,有效地抑制了藻类的生长,从而达到了净化水质的目的,使得河水更加清澈。
据奉贤区水务局副局长高艳介绍,目前奉贤全区已经形成了“1 + 25 + 407”的示范点建设工作格局。同时,当地积极应用“水生森林系统净化技术”和“生物操纵技术”进行生态建设,致力于构建水下“立体、生态、绿色”的景观,为水体清澈度提升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为了更好地指导全市的治水工作,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生态工程院也积极参与其中。该院院长蔡丽婧表示,会根据不同区域水体的特点,量身定制不同的治理方案。但在水体清澈度提升建设方面,总体思路是坚持让自然做功。具体来说,通过“筑底”工程,修复水生动植物的生存环境;通过“复绿”行动,构建种类丰富多样的水生植物群落;通过“共生”理念,完善水生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最终构建一个动态稳定、和谐共生的水生生态系统,实现净化水质、提升水体清澈度的目标。
本文介绍了上海在实现“水安”到“水净”转变后,开展水体清澈度提升建设的计划。以奉贤庄行浦秀村为试点案例,展示了水生植物对净化水质的作用,以及奉贤区采用的相关生态建设技术。同时说明了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针对不同水体的治理思路,强调让自然做功构建和谐水生生态系统来提升水体清澈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