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教育局制订的《关于加强中小学综合体育活动的七项措施》,涵盖强健体质计划、体育课打造、阳光体育活动、班级联赛、体质提升、教师队伍建设和体教融合等方面,旨在补齐学校体育和学生体质健康短板。
为了加快补齐学校体育工作和学生体质健康短板,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3月24日,市教育局传来消息,其制订了《关于加强中小学综合体育活动的七项措施》。该措施从多个维度入手,全方位推动中小学体育活动的开展。
首先是实施学生强健体质计划。市教育局强调要落实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强化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刚性要求。力求做到人人有项目、班班有活动、校校有特色,最终确保每名中小学生都能掌握1至2项运动技能。这一计划的实施,将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体育课方面,要打造人人出汗的体育课。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每天安排1节体育课(体育活动课),高中每周安排3至5节体育课(体育活动课)。并且每节体育课都要安排不少于10分钟的体能练习,要让学生身上有汗、眼里有光、脚下有力,坚决杜绝“说教课”和“不出汗”的体育课,让体育课真正成为学生锻炼身体、释放活力的舞台。
丰富学生阳光体育活动也是重要的一环。充分发挥体育教师的创造力,以学生参与20分钟有氧运动为标准,形成一个或若干个基本覆盖全校的项目,带动学生广泛参与。市县两级会共同督促学校落实校内2小时综合体育活动,对于未落实的学校会随时进行通报,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参与体育活动。
各学校还需认真组织学生班级联赛。每学期要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班级联赛。小学每班不少于4场,初中不少于3场,高中不少于2场。比赛项目由各校根据具体情况设计安排。此外,各学校每年春季、秋季分别举办1次全员参与的体育节和运动会,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运动热情。
为了科学精准提升学生体质,市教育局将加强市、区、校三级学生体测数据和体检数据的整合、分析与比对功能,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手段,帮助家长动态了解学生的健康状况。针对体质健康统测排名后1/3的学校,会因地制宜制订改进和提升方案,实现精准提升。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同样不可忽视。要提升全体教师的体育综合素养,引导中小学教师全员参与学校体育工作,形成全员体育的良好氛围。学校要将体育教师承担的体育课间活动、学生体质健康测试、课余训练、体育竞赛等工作统筹计入教师工作量,提高体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最后是推进体教融合机制。发挥体育部门在体育科研、竞赛组织、场馆使用、运动员和教练员选派等方面的专业优势和资源,全力支持中小学体育发展,实现体育与教育的深度融合。
本文介绍了市教育局制订的《关于加强中小学综合体育活动的七项措施》,包含强健体质、优化体育课、丰富活动、组织联赛、精准提升体质、加强教师队伍和推进体教融合等方面。这些措施旨在补齐学校体育和学生体质短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本文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