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生活本源
传递多元价值

蜜雪冰城3·15后爆单,危机公关藏隐忧!

本文聚焦蜜雪冰城在3·15晚会上被曝光使用隔夜柠檬片后,全国门店却迎来爆单潮,“蜜雪冰城改为24小时营业”还登上热搜这一现象。深入剖析了蜜雪冰城能实现“舆情反转”的原因,同时指出中国消费企业危机应对存在的问题以及监管方面的不足,并提出构建更立体维权生态的建议。

在3·15晚会上,蜜雪冰城被曝光使用隔夜柠檬片(此前已有相关报道)。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第二天蜜雪冰城全国门店竟迎来了爆单潮,上演了一出“翻车却翻红”的奇特景观。

此事并未就此平息,如今又有了新的进展——“蜜雪冰城改为24小时营业”登上了热搜。有人认为这是蜜雪冰城一次成功的借势营销。要知道,在蜜雪冰城被央视曝光后,大量网友就曾以调侃的口吻为其开脱,他们说:“它但凡24小时营业,那就没有隔夜的鲜果片,只有熬夜的柠檬水”。

同样是在3·15晚会上“翻车”,翻新卫生巾、增重虾仁、发霉纸尿裤等问题遭到了消费者的愤怒声讨,而蜜雪冰城却得到了消费者的选择性宽容。就像有网友点评的那样:“跟真正的蟑螂臭虫比起来,它还算眉清目秀。”

这背后,实际上是消费者对风险感知存在差异。当商品质量与生存安全直接相关时,消费者感到愤怒是一种本能反应。但如果问题仅仅停留在体验层面,尤其是蜜雪冰城的柠檬水一杯只需4元,消费者很容易默认它与高价饮品处于不同的“卫生坐标系”。而且,隔夜柠檬片本身并没有被证明存在毒性,不少消费者会产生“如果自己切柠檬也会隔夜”的共情心理,从而完成了对企业的道德赦免。

除此之外,“隔夜柠檬”还触动了都市打工人的另一重共情神经。在社交媒体上,大家纷纷发出“谁没吃过隔夜外卖”的感叹。当加班文化迫使打工人接受隔夜餐食时,对一杯隔夜柠檬水的宽容,又何尝不是对自身处境的一种自我解嘲呢。

蜜雪冰城能够在这场危机中实现“舆情反转”,还得益于其长期积累的“信任储蓄”。从河南水灾时的捐款驰援,到招股书中披露的助农采购,蜜雪冰城在公众心中构筑起了“亲民”“爱国”的道德光环。当危机来临时,这些“储蓄”就转化为了信用的缓冲地带。

此次蜜雪冰城宣布“24小时营业”,回应了网友“让柠檬片不过夜”的戏谑建议,这堪称一场危机公关的行为艺术。但如果仔细思考,就会发现此举实则暴露了中国消费企业危机应对的共性问题:企业善于用战术化解舆论危机,却疏于构建预防性的制度防火墙。网友的选择性宽容背后,其实潜藏着巨大风险。如果企业将“低价豁免”“信任储蓄”视为护身符,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必然会下滑,最终会陷入下一次不被原谅的危机。

同样需要认识到的是,蜜雪冰城在“比烂逻辑”下的相对优势,在某种程度上是消费者对监管无力感的变相抗议。当那些关乎民生根本的商品质量问题悬而未决时,对“隔夜柠檬”的敲打,很容易被解读为“选择性监督”。事实上,3·15晚会本身也常常因此陷入舆论旋涡。尽管其曝光力度逐年加强,但“晚会后突击查处”的模式暴露出的是日常监管的惰性。人们不禁要问,为何问题非要等到3·15才被曝光?当地监管部门此前是否失职?

要打破这种矛盾状态,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依然不得不谈:在晚会之外,还需构建起更加立体的维权生态,让监管从“晚会驱动”转向“日常治理”。

本文围绕蜜雪冰城3·15被曝光使用隔夜柠檬片后“翻车翻红”的现象展开分析,揭示了其舆情反转的原因包括消费者风险感知差异、共情心理以及企业的“信任储蓄”。同时指出消费企业危机应对存在的问题和监管方面的不足,强调要构建更立体的维权生态,实现监管的日常治理,以保障消费者权益和市场秩序。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果源资讯 » 蜜雪冰城3·15后爆单,危机公关藏隐忧!

评论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