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澎湃新闻推出的“平易近人的县委大院”时政策划展开,重点讲述了河南卢氏县县委大院的故事,包括其朴素的现状、建设情况以及“县委蜗居”与“群众安居”的关系,还提及县委大院成为百姓爱去之地的原因。
3月21日清晨,澎湃新闻时政湃工作室重磅推出了经过系统性变革后的首个大型原创时政策划——“平易近人的县委大院”。此策划一经推出,便犹如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在各地网友中激起了热烈的反响,收获了纷纷点赞。众多网友称赞这组策划“接地气”,高度评价它“把基层党委、政府的精气神充分展现了出来”。
其实,对于任何策划,尤其是时政策划而言,若想产生哪怕一丝一毫的影响力,唯一的途径便是扎根到人民群众中去,扎根到基层的土壤里。
3月22日一早,“平易近人的县委大院”专题策划推出了第二篇报道——《河南卢氏县:群众安居、县委蜗居,已成佳话》。
澎湃新闻记者李文姬专程前往河南三门峡卢氏县,为我们记录下了一座朴素而又充满故事的“县委大院”。走进这座大院,映入眼帘的是土坯裸露、门框老旧的景象,一排排“红砖”矮房静静地矗立着,但却窗明几净,给人一种别样的质朴之感。
这座县委大院始建于1957年,历经了几度“缝缝补补”,岁月在它的身上留下了深深的痕迹。直至如今,县委常委们依旧在这里办公。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几十年来,卢氏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县委、县政府将30多亿元资金投入到旧城改造、新区建设中,城区面积扩大了一倍。2008年,卢氏县委获批办公楼用地,然而最终却因民生需求而被搁置下来。
当地公务员用一句话形象地概括了卢氏土坯房所蕴含的精神——“有钱紧着百姓花”。在卢氏县,呈现出的是“群众安居、县委蜗居”的独特画面。
那么,“县委蜗居”与“群众安居”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呢?在我看来,这是一种成就的关系。
首先,“县委蜗居”能够时刻提醒艰苦奋斗的精神。在卢氏县委大院土坯房的房前屋后,精心修建有花圃以及由青砖铺成的便道。平日里,这些便道、主干道,以及其他公共区域的卫生都是由县委机关干部职工亲自承包清扫。这一小小的举动,却有着大大的意义,它“时刻提醒县委大院的党员干部,要事事亲力亲为,要站稳群众立场”。如今,卢氏县的公务员表示,县委土坯房已经成为广大党员干部净化心灵、锤炼党性的一个重要基地和场所,前来这里参观学习的人也越来越多。
其次,“县委蜗居”,百姓才能安居。在经济发达地区,地方财政实力雄厚,或许可以做到县委、百姓同时安居。但在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每一分钱都显得格外珍贵,必须掰成两半花,有限的资金只能先紧着百姓的需求来安排。卢氏县曾经是国家级贫困县,距离省会最远,平均人口密度最低,财政压力和民生支出压力可想而知。与蜗居的县委大院形成鲜明反差的是,近年来,卢氏县先后投入30多亿元,用于建设廉租房、回迁房,改造旧城、建设新区。如今,城区面积接近8平方公里,比过去扩大了一倍。县委蜗居不仅不是一件丑事,反而成为了一段佳话。相反,如果县委安居、百姓蜗居,那才是真正的丑闻。
最后,县委大院要成为大家能来、盼来的公共场所。如今的卢氏县委大院,已经成了大家爱来、盼来的地方。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从去年正月初八开始,卢氏县委大院开启了一项温暖人心的活动——给满月宝宝发红包。到现在,已经有超过五百人收到了这份特别的祝福。今年,县委大院还专门印制了“蛇宝宝”贺喜红包。红包正面印有“中共卢氏县委办公室”字样,背面则是“茁壮成长健康快乐”的祝福语。每个红包里都装着专门到银行兑换的崭新的20元人民币。截至今年,已经发出去四十多个红包,最多的时候一天来过八九个满月的小宝宝,有时候家里的哥哥姐姐也会跟着一起来。
抱着满月宝宝来县委大院,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举动,它代表着一个家庭添丁进口,孕育了新的希望。自然而然,县委大院就成了大家盼望着去的地方。
真心希望所有的县委大院都能成为大家盼望着去的地方,成为连接党和人民群众的温暖桥梁。
本文通过澎湃新闻的策划引出河南卢氏县“群众安居、县委蜗居”的故事,阐述了“县委蜗居”与“群众安居”的成就关系,包括提醒艰苦奋斗精神、保障百姓安居以及成为百姓盼去的公共场所等方面,展现了卢氏县委以民为本的情怀和担当,呼吁更多县委大院向其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