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生活本源
传递多元价值

宁德时代专家解读企业出海知识产权挑战与应对

本文围绕中资企业出海面临的知识产权问题展开,宁德时代未来能源研究院知识产权负责人唐阳欧在2025中资企业高水平“走出去”大会东南亚分会场上指出企业出海存在五类知识产权风险,并给出了六个方面的应对建议,强调提前预判的重要性。

在3月21日举办的2025中资企业高水平“走出去”大会东南亚分会场上,宁德时代未来能源研究院知识产权负责人唐阳欧发表了重要观点。他指出,企业在出海进程中,主要会遭遇五类知识产权方面的风险。

第一类是单纯的产品出海风险。当国内生产的产品销往海外时,企业可能会面临诸多问题。比如,有可能侵犯目标国家的专利权,辛辛苦苦研发的产品,因为不了解当地的专利情况,而陷入侵权的困境;还可能遭遇商标被抢注的情况,自己原本使用的商标,被他人在当地抢先注册,从而给自己的市场拓展带来阻碍;另外,产品的包装及宣传资料也可能与当地文化产生冲突,或者引发商标版权纠纷,影响产品的形象和销售。

第二类是技术出海风险。在通过许可方式与海外企业进行合作时,企业的核心技术存在被对方自行申请专利的可能性。这意味着企业投入大量资源研发的技术,可能会被合作方窃取,成为对方的专利资产,给自己造成巨大的损失。

第三类是合作过程中的知识产权纠纷风险。在合作过程中,前景知识产权、背景知识产权的使用、二次开发权利的使用和分配约定往往不明确。同时,在授权技术许可时,使用范围、地域限制等方面的界定也不够清晰。这些模糊之处很容易导致合作双方在后续产生纠纷,影响合作的顺利进行。

第四类是技术合作中的商业秘密泄露风险。技术合作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到商业秘密,而这些商业秘密一旦泄露,将会给企业带来严重的后果。可能会导致企业的竞争优势丧失,市场份额下降,甚至会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第五类是海外建厂的知识产权风险。当企业在海外建厂时,制造工艺、制造设备等可能会侵犯目标国家的相关权利。这不仅会面临法律诉讼,还可能会影响企业在当地的声誉和市场地位。

针对以上这些风险,唐阳欧提出了六个方面的应对建议。首先,企业要提前进行风险识别。例如,事先评估对方的权益稳定性,了解合作方的知识产权状况和信誉情况,从而降低合作风险。其次,要遵循“专利先行”的原则。在产品出口或进行合作交流之前,优先进行专利申请,合理规划海外专利布局,为自己的知识产权提供有力的保护。第三,对易被模仿的产品进行海关备案。这样可以在产品进出口环节得到海关的保护,防止侵权产品的流通。第四,在合作前签订详细的合作协议。明确前景与背景知识产权的归属、使用及技术许可限制,同时要充分考虑各国的法律环境与司法特点,约定好争议解决条款,以便在发生纠纷时能够有章可循。第五,对易泄密信息进行分级管理。缩小知悉范围,只让必要的人员了解相关信息,并提前签订保密协议,明确保密义务、内容及违约赔偿条款,加强对商业秘密的保护。最后,要重视海外员工职务发明归属问题。明确归属约定,结合出海目标国家的相关规定考虑术语合规,以及是否需要建立海外服务器从而避免跨境传输风险等问题,确保企业的知识产权得到全面的保护。

唐阳欧强调:“企业出海可能面临的知识产权风险及应对措施需结合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综合考虑各国司法环境、执法效率、维权可能性及文化冲突等因素,提前做好预判,预判成本远低于事后补救。”

本文主要阐述了宁德时代未来能源研究院知识产权负责人唐阳欧指出的企业出海面临的五类知识产权风险,包括产品出海、技术出海、合作纠纷、商业秘密泄露和海外建厂等方面的风险,并给出了六个应对建议,如提前风险识别、专利先行等,强调企业出海要结合实际情况提前预判知识产权风险,以降低事后补救成本。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果源资讯 » 宁德时代专家解读企业出海知识产权挑战与应对

评论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