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生活本源
传递多元价值

山大文学沙龙:施战军、赵德发等校友分享创作感悟

本文围绕山东大学文学院主办的创意写作论坛和文学沙龙“我的山大故事•作家校友创作谈”展开,讲述了从山大走出去的施战军、赵德发、周晓枫、张菁四位文学界大咖在活动中畅谈山大往事以及文学创作之路,吸引众多文学创作者和爱好者参与。

3月23日,一场别开生面的创意写作论坛和文学沙龙“我的山大故事•作家校友创作谈”在山东大学文学院的精心主办下火热进行。活动现场星光熠熠,中国作家协会原书记处书记、《人民文学》原主编施战军,著名作家赵德发、周晓枫,《青年文学》主编张菁纷纷出席。这四位从山大这片文学沃土中走出去的文学界大咖,齐聚一堂,深情畅谈在山大的往昔岁月以及他们的文学创作之路。此次活动吸引了众多文学创作者和文学爱好者前来参与,现场气氛热烈非凡。

那是人生最好的年华

施战军率先打开话匣子,他从与其他三位嘉宾的过往情谊谈起,深情回顾了自己在山大十多年的学习和工作经历。他兴致勃勃地说道,当年自己一入学就听闻了赵德发的传奇故事。1990年,还在作家班求学的赵德发,在《山东文学》上发表了短篇小说《通腿儿》,这篇作品一经问世,便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而强烈的影响。施战军还透露,他对赵德发的每一部作品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研读,笑着说:“某种程度上,《经山海》是我约稿逼他写出来的。”在他的印象里,赵德发一直是一位严谨且和蔼可亲的老大哥。

施战军眼中,山大文学院宛如他心中最敏锐的一根弦。他感慨地说,在北京的街头巷尾,自己经常会偶遇山大中文系的学生。那些学生热情地跟他打招呼:“施老师你给我们讲过课。”然后他们会迅速加上微信,紧接着就把当时的课业笔记照片发过来,这一幕让施战军十分感动。他觉得,这就是山大文脉最感性的源头所在。从在山大刻苦学习到走上讲台教书育人,文史楼给他留下了最为深刻的印象。那段时光里,他每天都在文史楼里沉浸于阅读和写作,基本的学术架构搭建以及精神食粮的汲取,都是在这座楼里完成的。他不禁感叹,那是人生中最好的年华、最有干劲的年华,自己最重要的成果都是在山大取得的。

周晓枫的文学感悟

周晓枫回忆起了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当年,山大校园里有一种漂亮的小黄花叫月见草,它会在晚上8、9点钟准时开花。这种花十分有趣,轻轻拍打就能绽放,看着那一片片黄花在自己的手指下盛开,仿佛自己拥有了神奇的魔力。有一天,她正陶醉在月下轻拍月见草的乐趣中,一个小朋友走过来对她说:“姐姐,能不能不拍它,让它自己开。”这让周晓枫有些尴尬,随后她便和小孩一起坐在那里静静地等待花开。到了晚上8点半,小黄花自然开放的那一刻,她仿佛受到了一种心灵的触动,不再沉醉于自己像有法力一样敲开花瓣的感觉,而是去欣赏一个更盛大的花期绽开。这个场景给她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多年后她从散文创作转向儿童文学创作时,时常会想起这一幕。她认为,真正的儿童文学并不是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去简单地兑水,加上一点技术性的工作去教导孩子。而是要抛开成见和自以为是,以饱满的热情去面对整个世界。

在谈到对年轻一代文学创作者的建议时,周晓枫指出,不同代际的文学创作者由于成长背景、社会阅历等因素的差异,往往有着各自独特的关注偏好与写作方式。但她强调,这种代际间的差异并非是文学发展的阻碍,反而是文学发展的宝贵财富。创作者之间可以通过真诚、深入的对话交流,实现自身的进步与升华,进而让笔下的文字始终保有犀利和锋芒,保持文学的蓬勃活力。

张菁的山大情怀

张菁则深情回望了山大师生在自己文学观念塑造过程中给予的正向引导。她表示,自己始终将老师的教导铭记于心,老师告诉她文学创作需要提升志气与稚气,要深入挖掘文学背后的人文精神,坚守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她还谈到,山大文学院具有深厚的学术积淀和丰富的历史底蕴,就像一座坚实的文学宝库,为文学创作提供了底气、正气、勇气,不断激发出创作者书写中国故事的无限潜能。

本次山东大学文学院主办的创意写作论坛和文学沙龙“我的山大故事•作家校友创作谈”,四位从山大走出的文学界大咖分享了在山大的经历、创作感悟以及对文学的见解。施战军回忆了与赵德发的过往和在山大的学术成长;周晓枫从校园小花的经历引出儿童文学创作感悟,并为年轻创作者提出建议;张菁则表达了山大对自己文学观念的正向引导。活动展现了山大的文学底蕴和对文学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也为文学创作者们提供了交流和学习的平台。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果源资讯 » 山大文学沙龙:施战军、赵德发等校友分享创作感悟

评论 抢沙发